肺癌国产新药正在进入上市前的最后阶段!
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治疗过程中会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难题——靶向药物的耐药问题。本篇文章详细讨论索拉非尼耐药的潜在机制和后续的治疗方案。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一员,HER2受体的聚合作用会导致受体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启动多种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发展,在众多肿瘤中都存在异常,这种异常包括c-erbB-2基因(突变、缺失、扩增)及HER2蛋白(过表达)。当前的临床试验证证据认为HER2基因突变在肺癌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而HER2蛋白扩增在乳腺癌、胃癌中具重要的治疗价值。当前国内外多家药物公司已研发出一大批抗HER2靶向药物(见下表)。今天就为大家汇总分析HER2异常在泛瘤种中的发生情况及抗HER2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ALK阳性被称作肺癌患者中的“钻石突变”,因为有众多的靶向药可供使用,并且有着不错的疗效。但针对最容易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方面,克唑替尼和色瑞替尼不尽如人意,新一代ALK抑制剂布加替尼、阿来替尼和劳拉替尼表现出了很好的颅内疗效,本文介绍的这个患者,在确诊后8年里经历了6次疾病进展,令人惊讶的是,在尝试多种治疗方案后,5线接受了布加替尼再挑战治疗,依然达到了不错的疗效。
作为一种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抵抗癌症的策略,免疫疗法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与许多其他的癌症治疗一样,免疫疗法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癌症复发。在许多情况下,肿瘤复发了,但是医生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索拉非尼是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治疗过程中会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难题——靶向药物的耐药问题。本篇文章详细讨论索拉非尼耐药的潜在机制和后续的治疗方案。
虽然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发展火热,但一直以来,小细胞肺癌是发展盲区,目前,除了传统化疗外,没有可供选择的靶向药,免疫治疗也非常有限。近期JTO杂志报道了一个PDL1单抗德瓦鲁单抗联合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试验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免疫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曙光。
今天为大家展示的这个案例非常有意思,患者在没有EGFR突变的情况下,发现了EGFR的基因扩增,在二线化疗方案进展的情况下,尝试使用了EGFR-TKI药物,获得了快速有效的临床结果。启示意义很大。特翻译整理供大家思考。
PD1在临床使用时间3年余,许多机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仍处于探索阶段。这类免疫治疗与其他药物相比还会出现特殊的免疫介导性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死,临床应引起重视。今天,结合PD1单抗K药(pembrolizumab)的不良反应案例报道及FDA药物说明书,小编给大家展示十大K药引起不良反应的真实报道,以及其出现特征和临床处理,警示大家在用PD1时注意防治不良反应发生,并提供临床处理方案参考。
近日,英国癌症研究所Kevin M. Ryan团队报告称,一种叫做甘露糖(Mannose,与葡萄糖化学组分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可以通过干扰细胞葡萄糖代谢而延缓肿瘤生长,并显着提升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该研究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Nature上。
伊利诺伊大学Zeynep Madak-Erdogan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同时用两种抗癌药物治疗乳腺肿瘤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基因通阻止肿瘤细胞产生内分泌抵抗。
西奈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对MDM2基因的理解上取得了新的突破。MDM2基因通常在癌症中过度表达,研究人员发现当它与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发生作用时,可以导致癌细胞死亡。这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5月2日出版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他们的发现为癌细胞通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onsson综合癌症研究所、Cedars-Sinai癌症研究所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有34个基因与卵巢癌早期发病风险增加有关。这一发现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将有助于识别卵巢癌风险最高的女性,并为识别针对这些特定基因的新疗法铺平道路。
西奈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对MDM2基因的理解上取得了新的突破。MDM2基因通常在癌症中过度表达,研究人员发现当它与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发生作用时,可以导致癌细胞死亡。这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5月2日出版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他们的发现为癌细胞通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第一大癌症。不过,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已成为生存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大部分患者只要能在早期发现,并且接受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高达80%以上。
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虽不及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等“大癌”,却为女性高发癌症病种,位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前5位,且近几十年发病率仍在增长。本稿件在简要介绍其流行病学、组织分型、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上市及在研药物,尤其是在该领域大显身手的替尼类靶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