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T细胞—磷脂活性T细胞(phospholipid-reactive T cell),其能有效识别磷脂分子,磷脂分子能帮助形成细胞外膜结构。
侵袭性癌细胞从肿瘤原始位点扩散到机体远端被称为癌症转移,癌细胞转移是诱发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i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工程化的传感器,其能检测并且测定单一癌细胞的转移潜能。
正常 BMI 女性体脂水平与乳腺癌仍相关 已有文献表明,肥胖(BMI ≥ 25)和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关。那对于那些 BMI 正常的女性来说,体脂和乳腺癌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联系呢? 近日,JAMA Oncology 研究结果表明,在绝经后 BMI 正常的女性当中,相对较高的体脂水平或与浸润性乳腺癌风险升高有关。这可能与循环代谢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变有关。
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位居第三位,但是其5年生存率最低,是目前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卵巢癌发病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分子靶向治疗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经常有患者会问这样的问题:在服用靶向药的时候,是否可以同时服用中药?中药是否会影响靶向药的治疗效果?是会增加靶向药疗效还是适得其反,导致效果大减或无效?
癌字,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恐惧”的代名词,比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单拿出哪个来,对于人们的杀伤力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然后有一个叫“癌前病变”的家伙,说是癌症吧,却处于病变期并非癌症,但,说不上哪天就趁机上位,把自己癌症的身份“提前转正”了,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对于癌前病变,大家既不用太担心,也不能太大意。
EGFR基因突变是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该突变的大多数病人对靶向药物敏感,药物的选择也很多,一代药有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二代药有阿法替尼、达克替尼,三代药有奥西替尼等。
大血管侵犯已被公认为晚期肝癌(HCC)患者最重要的预后参数之一,HCC患者门静脉癌栓一直延伸至下腔静脉时,预后往往很差。下面就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案例,希望能给这类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者痛症状;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近日,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多学科团队采用国际最前沿的免疫治疗方法使一名中晚期肺癌患者肿瘤从原来的4.2公分缩小到了2.8公分,整整减少了30%,从而重新获得手术机会。这对于中晚期的癌症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国际肺癌关注月是世界肺癌联盟在200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倡议。
2018年,免疫治疗在小细胞肺癌(SCLC)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既往广泛期SCLC患者前线治疗只有化疗可选的沉寂,为SCLC患者带来新福音。今日,罗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美国FDA已经接受该公司为Tecentriq(atezolizumab)递交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用于该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FDA同时授予该申请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将在2019年3月18日之前做出关于批准的决定。
今日,罗氏宣布KATHERINE试验达到主要终点,T-DM1(KADCYLA)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的结果得到公布。研究中与赫赛汀相比,T-DM1拥有更大的优势。除了乳腺癌,这款药物还可以用于肺癌患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这款药物辅助治疗的最新数据及临床使用适应症。
一个日本研发的新型化疗药:TAS-102近日在美国监管方面传来喜讯,FDA已正式受理TAS-102用于经治的晚期/转移性胃腺癌和胃食管结合处癌患者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并授予优先审查资格,计划于2019年2月24日确定受理情况。这个早在结直肠癌获批的化疗药有望扩展到胃癌领域大显身手。那么TAS-102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又有哪些傲人的战绩呢?
食管癌被列为全球第九大恶性疾病,全世界每年约30万人死于食管癌,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
化疗已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抗肿瘤药的给药顺序却并不规范。给药顺序不同,可加重药物不良反应,也可影响临床疗效,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现归纳整理化疗方案给药顺序如下,以期对临床有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