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免疫治疗药物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AK112),用于一线治疗携带PD-L1阳性(肿瘤比例评分≥1%)、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是针对这一癌症类型的一项重大进展,为患者提供了除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之外的新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携带HER2基因突变的患者面对治疗选择有限。宗格替尼(Zongertinib,代号BI1810631)是一款高选择性共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专门针对HER2突变,且不影响正常EGFR,成为晚期HER2突变NSCLC患者的新希望。
亚裔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的50%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80%至90%的EGFR基因突变是典型突变(简称CM),也就是19号外显子非移码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的L858R点突变,对于典型突变目前已经将第三代靶向药提升至一线治疗位置,相比先用一代后用三代,直接一线治疗使用三代靶向药可以提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尽管总生存期没有显著差异。
宗格替尼(Zongertinib,BI1810631)是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研发的一种小分子HER2共价抑制剂,已被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认定,以及在中国NMPA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成人携带HER2激活突变且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
小细胞肺癌占到所有肺癌的15%,小细胞肺癌的特点是侵袭性强、生长迅速且早期容易发生转移,超过三分之二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处于广泛期,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没有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小细胞肺癌的初始治疗(也称之为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是铂类化疗药联合依托泊苷,可以根据情况搭配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或阿替利珠单抗。尽管大多数小细胞肺癌在首次治疗后病情缓解,但是往往会在6个月内复发,复发的小细胞肺癌就开始进入二线治疗,这个阶段的药物就有限了。
三元基因:人干扰素1b治疗黑色素瘤获专家共识 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立康生命AI+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完成首针患者给药,开启个性化肿瘤免疫治疗新时代
2025年4月27日,美国加州RevolutionMedicines公司在芝加哥举办的AACR年会上公布了一款创新口服药物Zoldonrasib(RMC-9805)治疗KRASG12D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最新临床数据。Zoldonrasib是专门针对RAS(ON)G12D突变的选择性抑制剂,主要锁定这类肺癌中常见的驱动基因变异。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已经是非小细胞肺癌里最为常见的基因突变,在亚裔非小细胞肺腺癌里EGFR基因突变的概率在50%左右,其中19号外显子非移码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占比最高,这两个基因突变被称为EGFR基因的常见突变,占到了EGFR基因突变的85%左右。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为患者开出全国首张非共价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片(捷帕力?)处方单。
今天,全球首台一体化CT环形直线加速器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开机。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与临床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为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肺腺癌(LUAD)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类型,其细胞异常增殖是癌症发展的关键。科学家们发现,细胞内某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会促进癌细胞快速分裂生长。microRNA(miRNA)是一类短小的非编码RNA分子,能够调控细胞多种功能,包括增殖、分化和凋亡,因而成为癌症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靶点。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正在革新癌症治疗的创新药物。它通过将靶向抗体与强效小分子药物偶联,精确攻击癌细胞,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随着使用普及,ADC也暴露出一些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特别是“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简称ILD)。
2025年4月22日,百时美施贵宝宣布,旗下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单抗(英文名Nivolumab,O药)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可手术切除的II、IIIA和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近日,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宣布,其创新药物贝莫苏拜单抗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的两项新适应症,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这两项适应症分别是: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一线治疗,以及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巩固治疗。至此,这对“黄金搭档”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的适应症申报已达5个,覆盖肺癌多阶段治疗,助力患者获得更全面的治疗选择。
“健康中国 共HER新生”患教项目正式启动 助力乳腺癌患者迈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