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癌症,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难治”,而比癌症本身更让人恐惧的,是“癌症转移”。不少患者确诊时明明是早期,可短短几个月后复查,却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其他器官;也有人看似病情稳定,突然就出现了转移症状。癌症转移到底有多快?身体出现哪些信号,可能是癌细胞在疯狂生长的预警?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家把这件事讲清楚。
近年来,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改写了多个癌种的治疗格局,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中更是成绩斐然。在新辅助免疫治疗里程碑Ⅲ期CheckMate816研究中,新辅助免疫治疗将可切除ⅠB~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提升了近11倍(24%vs2%),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mEFS)显著延长超过3年(59.6个月vs21.1个月),5年生存率从55.0%提高到了65.4%,效果远超传统治疗方式。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能手术」往往意味着「治愈」的希望。的确,尽管肺癌的全身性治疗在近年已取得长足进展,无论是化疗、靶向治疗,还是近几年大热的免疫治疗,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但手术的地位和重要性仍然不可撼动
对于正在经历癌症心理打击和身体病痛的患者,生死难关里,经历了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伤痛。对于患者而言,食补有其必然性,也是家人能够给予的最直接贴心的温暖关怀。
在肺癌治疗领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面临着TKI治疗耐药后的“治疗无人区”困境,传统化疗疗效有限且毒副作用显著。而由张力教授团队主导研发的中国原研新药芦康沙妥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TROP2ADC,其相关研究成果不仅登上《BMJ》等国际顶刊,更打破了EGFR突变肺癌患者后线治疗的“僵局”。肿瘤资讯特邀张力教授深入解读这一突破性进展背后的临床价值、研究设计智慧以及未来对肺癌治疗生态的重塑潜力,为我们展现中国原研新药在全球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贡献。
癌症患者在抗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疼痛,所谓的癌痛只是其中一种。 遇到疼痛千万别傻傻地“硬抗”,有的时候找到原因后对症治疗是非常有效的。
靶向药的出现,让许多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抓住了「救命稻草」,可「肺控脑不控」这个终极「Boss」仍难以撼动——这类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风险极高,不仅确诊时就有25%-40%已出现脑转移,病程中脑转移发生率甚至会攀升至50%。一旦发生脑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因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大打折扣,生存期也会大幅缩短,后续治疗非常棘手。
在肺癌的精准治疗时代,基因检测就像我们治病的“路线图”,帮医生和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向。比如RET融合,虽然它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比较少见(只有0.7%-2%),但一旦检测到,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拥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治疗靶点,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
对癌症患者而言,每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都可能意味着重生的机会。2025年8月7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审批通过3款异体NK细胞注射液,其适应症覆盖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种实体肿瘤。这一审批结果,标志着我国NK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已正式走出实验室,迈入规模化临床应用的新阶段。
基因突变:比如EGFR基因本身发生新变化,像1/2代EGFR-TKI治疗后可能出现的T790M突变,都会让药物的作用靶点结构改变,导致药物无法结合发挥作用; 激活“备用通路”:当EGFR这条“主干道”被阻断,癌细胞会拓宽如MET基因等“辅路”,通过新的信号通路获取生长信号,绕开药物抑制,这类“另辟蹊径”的方式常导致肿瘤快速进展;
抗生素,大家对它的误解向来很深,在过去常常被错误地奉为万能“消炎药”。小到家中药箱,大到医院用药,或多或少存在对抗生素的误用和滥用。尤其是在前阵子,当国家卫健委将抗生素使用纳入公立医院考核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医院也可能存在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现象。
对于EGFR突变肺癌患者,如果靶向药耐药了后面要不要用免疫治疗就是一个问题,不使用会感觉到可惜,使用但是治疗起效的概率比较低,所以如果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能从免疫治疗获益就比较必要了。尽管有各种基因检测指标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但我们仍然缺少一些关键性数据,最新的一篇学术文献给出了相应的答案,癌度给大家做一下编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医学神刊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影响因子:232.4),今年发布了关于“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早期到晚期的全程个性化管理”综述。在本综述中,探讨了肺癌中EGFR突变的发现、鉴定和靶向治疗二十年来的历程。篇幅很长,本期想重点和大家分享下,关于肺癌在临床和分子学上的一些不良预后因素,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由于我国是受肝炎病毒影响较大的国家,而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也是肝癌的发病原因之一,因此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严重。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也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措施,但往往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病情复发。此外多靶点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联合PD-1也是肝癌的治疗措施之一,今天癌度给大家介绍的是癌症治疗疫苗在肝癌上的突破。英国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发现,与TACE联用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能显著延长病人的无疾病进展时间(PFS),达到了18个月,而单独的TACE只有10个月,整整提升了80%。这个研究为晚期肝癌细胞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头颈部鳞癌是一类发生在口腔、咽喉和鼻腔的恶性肿瘤,这种治疗之前一直是化疗、放疗或PD-1抑制剂免疫治疗,但是当上述治疗措施无效之后就需要新的治疗策略。今天癌度给大家介绍的治疗措施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疗法,一项最近发布的研究证明,TILS在临床上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它不仅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也提供了不错的生活质量。
这一年我44岁,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命运却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身体偶感不适的我,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伴随双肺、肺门、纵膈淋巴转移。经过多线治疗后,如今的病灶一直稳定,状态要比大多数同龄的健康人好得多。但我今天想重点和大家说的是,运动给我抗癌路上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