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黑色素瘤和胰腺癌细胞中,研究人员证实,二甲双胍家族药物的应用诱导了ACAD10的表达。研究证实,限制核孔运输和ACAD10上调都是双胍类药物降低癌细胞生存能力,以及延长线虫寿命所必需的。
目前,普那布林已完成两项Ⅰa、Ⅰb、Ⅱ期临床研究,还有3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Ⅱ期临床研究显示了普那布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好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中胃癌中药治疗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
近日,来自Pasteru和Inserm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成功地促进了免疫细胞向肿瘤组织的浸润过程,在肿瘤组织内部诱导了免疫系统应答,阻断了肿瘤生长。在这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Immunology的文章中,科学家们证明利用上述过程再结合一些免疫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杀伤癌细胞。
今天公布的是一项针对晚期卵巢癌的三期临床数据,这类病人第一次化疗后,很多人会看似“治愈”,检查不到癌症,但不幸的是90%都会复发,需要第二次化疗,以前在两次治疗之间的“维持期”,没有别的好办法,明知很可能复发,还是只能干等。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癌症预防中心研究人员也在《肿瘤学年报》上发表论文说,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十年以上的50至65岁人群中,直肠癌风险降低了30%,咽喉癌和胃癌风险降低了25%。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肿瘤化疗一般以静脉给药为主,很少有口服药物可以进行治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药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学家们研发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口服抗肿瘤药物。而且,口服抗肿瘤药物因其服用方便、给药安全和剂量调整灵活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所接受。
魏则西事件前,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商业收费颇为普遍。然而,一些追逐利益的企业医院,以科室外包的形式,将其中一些疗效不明、标准和监管缺失且国外基本放弃的免疫疗法包装成治癌利器,向患者收取高额费用。
当癌症“坏运气”的说法被媒体广泛传播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王健仰副主任医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却明确表示,媒体误解了作者的意思。
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发癌症病例达429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281万例。中国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期在2015年预估为36.9% 。癌症防治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其中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在中国城市地区的人均就诊负担最重,大约为1万美金。
抗肿瘤药物不同程度地缺乏选择性作用,其毒性反应无法完全避免。临床上要从治疗获益和可能毒性来权衡用药的得失,得心应手地处理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也相当于提高了疗效。
在室温中稳定,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水溶液不稳定,故应在溶解后短期内应用。
在所有的癌症死亡病例中,肺癌发病率高,死亡比例也大。中国一年新发肺癌病例超过70万,五年生存率只有不到20%,居所有癌症死亡首位。平均每15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是肺癌患者。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从分子机制确证了黄芩的抗癌性。黄芩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虽然许多植物中都有黄酮类化合物,但黄芩根部的黄酮(例如汉黄芩素和黄芩苷)比较特别,研究者们推测,黄芩的根部特异性黄酮是通过另一条生化通路形成的,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可以帮助大量生产这些特殊的黄酮,进一步挖掘它们的医疗潜力。
近日,抗癌药断供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次的主角是一种用量不大的化疗药--放线菌素D,据悉,该名为“放线菌素D”的化疗药物目前断供严重,全国多地医患均反映无处觅药。无独有偶,包括人血白蛋白等在内的多款“久经考验”好药,都经常性陷入缺货局面中。
尽管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制剂药和第二大原料药产国,但是98%的产品属于发到国家专利过期的仿制药。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绝无仅有。而我国老百姓要使用专利未过期的创新药,基本依赖进口,但是价格昂贵非一般人能够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