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刚体检就查出癌症 我们做了“假体检”?
“有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假体检’?”白领小朱满怀疑惑地说,“公司的同事前段时间都接受了一年一度的公司体检福利,胸片和B超检查也都做了,当时说各项指标没有啥异常。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位同事被扣上了‘癌’的‘帽子’,竟然还是中晚期!”周围同事唏嘘的同时心生疑问:“难道我们做了‘假体检’?究竟选择哪些体检项目,才能揪出癌症早期病变的‘蛛丝马迹’?”
肿瘤是身体中一种极易发生与存活的基因变异,它可发生在除头发之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同时,它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当的隐匿性,有些恶性肿瘤可能发展很快,扩散和转移,危及人们的生命。
正是癌症“广发生、隐匿性”的特点,致使我们即便接受年度一般性的常规体检,也难免会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
事实上,血液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盲区”,即便是全身影像检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体内隐藏的所有“癌症信号”,对于那些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的肿瘤,诸如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等,PET-CT同样也会“失灵”。
我们不能因为身边发生的漏诊个案来质疑体检的价值,事实上体检对于捕捉身体异常信号、及时治疗干预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体检项目不可能“一招鲜”,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体检项目便能轻易发现“癌信号”也是过于理想化。
小编找专家
体检项目要做“加减法”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叶定伟介绍:在筛查项目中,面对那些有较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民众在选择时也该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勾选CA125;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大众则应选择CA199;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选一个PSA,以筛查前列腺肿瘤。
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中肿瘤标志物不是确定癌症与否的“金标准”,但一定是重要参考。一旦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较大数值,民众可根据相关提示,再做进一步筛查,提高首次筛查的经济效益和获益效率。
再者,筛查那些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癌症。肿瘤的发生有着内因驱动,更有外因的
诱导。不良的生活饮食习
惯是诸多肿瘤的“罪魁祸
首”。众所周知,吸烟易致肺癌;大鱼大肉易致胰腺癌、肠癌;过烫饮食易致食道癌;幽梦螺旋杆菌易发生胃癌。这些有着明显外界诱因的肿瘤,都给我们民众选择对应的筛查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民众可根据上诉情况,和体检医生沟通评估之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低剂量螺旋CT及肠胃镜等检查。
同类文章排行
- 这款EGFR靶向药「换个用法」就能破解「肺控脑不控」难题?控制率100%,中位PFS已超20个月!
- 8月重磅!药监局批准3款NK细胞,为肝癌、胃癌、肺癌等带来生命火种,最长无病生存近4年
- 在肝癌治疗中添加细胞疫苗可减缓癌症进展,病情无进展生存时间大幅度提升80%!
- 质子与光子全脑全脊髓照射治疗软脑膜病变的真实世界经验
- 年轻人胃癌发病率30年翻一番
- 聚焦生存差异|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短期与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
- 女演员片场呕血确诊癌症!本人崩溃发声
- 柳叶刀惊曝:AI让医生“自废武功” 癌症检出率崩盘
- 全球首个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口服靶向药圣赫途在华获批
- 宗艾替尼在华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