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发现胰腺癌早期防治策略相关证据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陈杰教授团队在Modern Pathology(中科院一区)上发表论文,团队对13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进行分析,通过重要细胞和分子的改变揭示了该肿瘤免疫特征的组织学亚型异质性,为胰腺癌早期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证据。该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经费的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胰腺导管腺癌是胰腺癌常见的类型,有三种常见的前体病变,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和黏液性囊性肿瘤。相比仅可通过显微镜识别的微小病变PanIN,IPMN是可以被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和手术早期干预的一类病变,为这部分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改善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通过靶向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来阻断肿瘤免疫逃逸并清除肿瘤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已在许多癌症中成功应用,VISTA(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阻断疗法也在多种肿瘤的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潜在应用价值。既往研究发现,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深受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其中CD8标记的细胞毒性T细胞是靶向PD-1/PD-L1过程中,发挥肿瘤杀伤作用的重要免疫细胞;而巨噬细胞则常可表达PD-L1并抑制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然而,学界尚不清晰IPMN向胰腺癌进展过程中免疫微环境的特征性改变,所以免疫治疗在IPMN相关的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还不甚明了。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60例IPMN伴相关浸润性癌患者的CD8+T细胞、CD68+巨噬细胞、PD-L1与VISTA,直观展示了IPMN恶变过程中免疫微环境重要细胞和分子的动态演变,并与76例无浸润性癌的IPMN患者进行了对照。
研究结果揭示,在IPMN发展为浸润性癌的过程中,可观察到CD8+T细胞的减少及CD68+巨噬细胞的增多。多因素分析发现,相较常规临床病理指标,更丰富的CD68+巨噬细胞是提示IPMN伴相关浸润性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同时,上述发现也为病理工作者更好地识别IPMN相关的浸润性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这款EGFR靶向药「换个用法」就能破解「肺控脑不控」难题?控制率100%,中位PFS已超20个月!
- 8月重磅!药监局批准3款NK细胞,为肝癌、胃癌、肺癌等带来生命火种,最长无病生存近4年
- 在肝癌治疗中添加细胞疫苗可减缓癌症进展,病情无进展生存时间大幅度提升80%!
- 质子与光子全脑全脊髓照射治疗软脑膜病变的真实世界经验
- 年轻人胃癌发病率30年翻一番
- 聚焦生存差异|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短期与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
- 女演员片场呕血确诊癌症!本人崩溃发声
- 柳叶刀惊曝:AI让医生“自废武功” 癌症检出率崩盘
- 全球首个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口服靶向药圣赫途在华获批
- 宗艾替尼在华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