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癌症》发文,破解脑膜转移瘤的致命机制
“软脑膜转移瘤是癌症的一种恶性转移形式,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患者的自然生存期通常仅为两个月左右。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找到真正有效的干预靶点,延缓软脑膜转移瘤的发展进程。”12月24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附属华山医院研究员迟喻丹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12月20日,迟喻丹课题组携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张强强研究员,在《自然-癌症》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软脑膜转移瘤进程中,中枢边界硬脑膜细胞组分和细胞外基质组分的重塑变化,并特别关注了脑膜巨噬细胞如何突破受损的硬脑膜屏障,迁移到脑脊液中的动态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迟喻丹介绍,脑脊液是大脑中枢的边界区域内至关重要的物质交换媒介。然而软脑膜转移瘤的肿瘤细胞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蛛网膜下腔及脑脊液,使得患者产生头痛、恶心、视力模糊以及认知能力的显著下降等痛苦症状,加速疾病的恶化进程,威胁患者的生存。“我们发现在脑膜转移瘤的发展过程中,硬脑膜中的边界相关巨噬细胞(BAMs)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刺激下,能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进而迁移到脑脊液中。”
“整个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准确追踪和解析脑膜巨噬细胞在软脑膜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多组学分析、肿瘤模型构建、细胞命运追踪动物模型、3D在体双光子成像以及临床样本验证等,终于发现SPP1-MMP14信号轴在脑膜巨噬细胞迁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通过靶向这一信号轴,我们成功实现了降低脑脊液中巨噬细胞数量并显著提升CD8 T细胞肿瘤杀伤能力的双重效果。”迟喻丹说。
迟喻丹提到,这一发现不仅为软脑膜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调控脑脊液免疫微环境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更为开发新的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脑膜转移瘤的基础转化研究,同时关注其他类型的脑肿瘤,如胶质瘤、脑实质转移等。此外,我们还将继续采用单细胞转录组学、空间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结合临床前动物模型和类器官模型,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迟喻丹表示。
文章源自网络,侵即删
同类文章排行
- 读懂常见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谋定而后动制定自己的治疗方案!
- 重磅!四抗ADC,来了!
- PD-L1抑制剂联合个体化肿瘤新抗原疫苗PGV001治疗尿路上皮癌!
- 来了解一下下一代肺癌免疫疗法以及进展情况
- “冻死”癌细胞!空调开低,抑制肿瘤生长!胃癌患者记得做好这3件事
- ROS1抑制剂己二酸他雷替尼斩获FDA重磅上市批准!
- 化疗联合抗PD-1或抗PD-L1治疗晚期PD-L1阴性鳞状细胞肺癌有效吗?
- 支气管洗涤液上清液作为新型液体活检标本,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组分析的价值
- 靶向治疗饮食红黑榜!吃错一口药效减半,这份救命饮食指南速存!
- 对多种肿瘤有效的DB-1310,EGFR阳性肺癌有效率44%,生存期显著延长!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