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是世界镇痛日。其中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往往让不少晚期癌症患者难以忍受。专家介绍,癌痛患者应避开用药误区,才能实现科学治疗。
这一抗癌新药的发明人,是镇江籍化学家杨旭清教授。杨旭清以化学合成为专业,但他还系统地进修了生物学,有选择地钻研了药物学,学习了相关的临床医学。因为自1978年起,他就抱定一个宏伟的愿望——研发合成出一种高效低毒的抗癌新药。
癌症研究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挑战是为新疗法开发强大的临床前药效评价模型,这些模型将准确反映人类对新药的反应。通常,在细胞或动物模型中最初看起来很有希望的潜在治疗,往往应用到癌症患者身上时反而效果不佳。
知名海外就医机构将在该药物上市之后,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获取方案。同时康安途目前也提供肺癌的多个靶向药,如吉非替尼、AZD9291等性价比更高的仿制药方案。凭此文章截图联系康安途,即可获得限量癌症治疗优惠券一张,先到先得。
乳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的恶性肿瘤,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统计,今年大约有25万名女性将被新诊断出乳腺癌,并有约4万人死于这一疾病。在这些患者中,HR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占到了73%。为这些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能为乳腺癌的治疗格局带来极大改观。
据外媒报道,新研究出了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这项研究是由西澳大利亚大学(UWA)和哈利·帕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的。它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
胃癌是全世界第五大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全球每年约有95.2万例新增病例,导致约72.3万人死亡。胃癌在亚洲国家患病率,中国的胃癌发病和死亡病例数约占全世界的42.6%和45%。这一癌症类型的预后较差,即便在治疗胃癌经验丰富的日本,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5%。这一领域对新疗法的需求愈加迫切。
由武汉市第五医院承办的“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全国精准放疗高峰论坛暨2017湖北省精准放疗大会”召开,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专家齐聚武汉。会上,吴阶平基金会放疗专委会候任主委、武汉市第五医院肿瘤科学科带头人龙志雄教授指出:70%的病人都需要放疗来控制和治疗肿瘤,但超过一半的患者却仍然首选手术。
日前,在山东青岛召开的2017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说,中国癌症发病率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肿瘤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当前应加快完善癌症大数据平台。
25日从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悉,由该院朱沛志教授研发的肝素双磷酸盐抗骨质疏松药物,可用于对骨质疏松症和骨折愈合的治疗,对肿瘤组织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不久,该药物将面向市场。
精准医疗时代,靶向药物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不少肿瘤患者都将靶向药作为“救命稻草”,却不知靶向药虽然“神奇”,可以让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但并非每个肿瘤患者都能使用。而且,无论是哪种靶向药,都达不到治愈的效果。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8日报道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统计,去年中国镇痛药市场增长了20%至36亿元人民币(合5.3亿美元),是整个药物市场增长率的两倍多,而中国药物市场是全球第二大的。
77岁的曾长和(音)今年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需服多种药物应对疼痛,如果药不能止痛还要注射吗啡。他的妻子任仲琼(音)说:“我们知道服用类鸦片药物会上瘾,可没办法,他太疼了。”
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被广泛称为有希望的替代性治疗癌症的药物。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科学家最近表明,当与氨基乙酰丙酸(ALA)组合使用时,其抗癌性能可以提高10倍,这是一种光敏剂,它在光照后可产生自由基并可以杀死细胞。
多亏了一项偶然的发现,研究人员找到了为何化疗药物有时不起作用的其中一个原因。事实证明,癌细胞内的细菌会摧毁一些药物,使其变得无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
今日,癌症治疗领域又传来了一条好消息——美国FDA加速批准Bayer Healthcare Pharmaceuticals的Aliqopa(copanlisib)上市,用于治疗罹患复发性滤泡性淋巴瘤,且已经接受了至少两次系统疗法的成人患者。这也是美国FDA今年批准的第10款抗癌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