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报告称,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防治癌症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功课,医学界和科学界都在探索有效的途径。医生表示,肿瘤本质上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对付恶性肿瘤,基因检测这项新兴高科技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在预防和治疗上都有效果。
上周五,徐州市癌友康复协会抗癌明星评选活动在风华园社区活动站举行,60多位有着多年“癌龄”的癌友们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中,除邀请几个抗癌经验丰富、抗癌效果显著的癌友讲述了他们的抗癌故事,不少癌友们还自编自演了拿手的节目,一时间,大家抱团娱乐、相互鼓劢,每个人心目中都充满了抗癌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学家们知道患有几种癌症(包括前列腺癌)的病人具有高于正常水平的AMACR,而且这种蛋白与前列腺癌侵袭性相关联。AMACR水平下降会降低癌细胞生长,而且这些癌细胞会返回到更加“正常”的行为。然而,这些发现的实际应用一直进展缓慢,这是因为缺乏轻松地测量功能性AMACR水平的测试方法。
人体细胞分裂时,将复制其DNA信息以产生两个新细胞。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错误,即基因变异。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基梅尔研究中心专家认为,这些错误可能是引发癌症的关键因素,但没有得到足够研究重视。
最近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向脑癌和肺癌病人体内常规注入日均推荐维生素C含量的800~1000倍是具有安全性的,该治疗方法或可提高标准癌症治疗的治疗结果。在这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上的新研究中,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改变癌细胞铁代谢的信号途径,这可导致癌细胞对高剂量维生素C诱导细胞死亡的敏感性增加。
两位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称,60%到66%致癌的细胞突变是由DNA 随机复制出现错误而引起的,而这种癌变是无法避免的。这一说法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该项新研究对癌症的出现、确诊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答。
日前,一篇《66%癌症发生是因为“运气不好”》的文章在网上热转,称世界顶级期刊《科学》刊登文章指出,66%的癌症发生是由于基因复制随机差错导致。其后证实,这一惊人结论是媒体误读。
过去10年期间,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HPV+)的口咽部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率剧增,目前美国人诊断出HNSCC的频率高于宫颈癌。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耶鲁大学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的HNSCC病人数据,以期找到HPV+ HNSCC的分子学特征并将之与病人结果联系在一起。
日前,央视播出了一档节目,叫做《中国医药》。节目中介绍了一个“无癌村”——浙江桐庐。桐庐是中国的长寿之乡,其中桐庐县的石舍村是著名的无癌村。在中国癌症高发的二三十年间,这里居然没有一位村民罹患癌症。
BAY1143269是一种具有强力作用和特异性的MNK1小分子抑制剂新药物,BAY1143269能够强烈抑制MNK1底物eIF4E的磷酸化,参与肿瘤发生的MNK1下游靶点能够被BAY1143269下调,在体内实验中,BAY1143269单独治疗能够在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上表现出显著效果,BAY1143269与化疗药物联合可以延缓体内肿瘤的再生长。
近十年来,肾癌靶向治疗领域有哪些进展?未来十年,肾癌内科治疗将走向何方?围绕着这些问题,2016年11月19日,在重庆召开的BEST多吉美肾癌专家会,多位肾癌领域知名专家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对于大鼠的研究表明,烟酰胺核糖核苷(NR),维生素B3的一种形式,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由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疼痛。该成果最近在国际疼痛研究协会(PAIN)杂志上发表,研究人员对这种营养补充剂能否减少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的神经疼痛进行了测试。
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因为饮食习惯相同、生活方式相近,有很多疾病会同时感染。英国的莉亚女士最近离婚了,她的理由是,丈夫厉考德患上了直肠癌,莉亚并非不懂得患难夫妻的道理,但她认为,厉考德喜好红肉、嗜酒和辛辣饮食,而且脾气坏,执意吸烟,逐年肥胖,这样的生活方式会传染给她和孩子,所以想摆脱这样的生活环境。
手术是治疗结肠癌常用的方法,而手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果手术之后,护理工作做的不好的话,就容易复发。很多患者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手术后的护理相当重要,我们先从饮食方面来了解,结肠癌术后饮食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食道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对它的治疗越早预后的效果越好,而早期食道癌的治疗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手术治疗。当然手术后的饮食业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那么食道癌患者术后适合吃什么水果呢?
经过一段化疗后,病人药物副作用大,常有严重的化疗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毛发脱落、血管损伤等痛苦。病人更容易陷入紧张、悲观之中,往往不愿再继续治疗,而这些情绪可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癌细胞的免疫功能,影响癌细胞的免疫识别和监视,促使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