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攀升,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中国2015年有280多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7500人。
白发随着人慢慢衰老而出现,没有人愿意自己长白发,可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和饮食等原因,我们身边年轻人白发的现象越来越多,然而人们对白发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本报记者走访多位中西医专家,帮您解读白发问题。
研究认为,约6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越早开始重视健康,健康也就离你越近。20岁到60岁,是人的一生中生命最旺盛的阶段,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没啥“感觉”就忽略健康。
“可以说,90%以上的肿瘤是后天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津肿瘤医院肿瘤预防医学中心主任刘俊田指出,虽然肿瘤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明确,但因细胞基因变异诱发肿瘤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约1/3与吸烟有关,1/3与饮食有关,1/3与感染和环境污染有关,仅1% ~3%的肿瘤跟遗传有关。
研究人员在一项接近2000名病人的队列研究发现,高BMI病人整体生存率的中位数是25.6个月,而低BMI病人只有17.1个月。在整个研究期间超重癌症病人的死亡率比低BMI病人低16%。
以一枚直径只有1毫米的细针直抵肝脏肿瘤位置,先是低温氩氦刀冷冻消融,然后再是高温射频消融--如此冷热交替叠加的治疗技术,是为上海多学科团队创新的一种“影像引导下的多模态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临床解决方案”。
近日,挺着大肚子的陈娟(化名)住进了西南医院妇产科,病友看到她开玩笑地说:“是生二胎吧?”每当这时,陈娟只能苦笑,因为她的肚子里装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巨大的肿瘤。6日,陈娟接受了手术,切除了肿瘤,但让她苦不堪言的是,这个肿瘤无法根治,今后她可能每年都需要到医院切除肿瘤。
今天肿瘤登月计划的专家组(所谓蓝带委员会)提出十点具体建议,以实现五年完成原来十年才能做的事情。这个计划的核心是政府基金支持下的多方合作,具体10条是方便患者参加临床试验、建立免疫疗法网络、耐药性研究、共享大数据、强化儿童肿瘤研究、肿瘤药物副作用控制、肿瘤预防与诊断、深挖历史数据、肿瘤3维演化地图、新抗肿瘤技术。
美国抗癌“登月”计划又向前迈出一步。由美国癌症专家组成的“蓝丝带顾问咨询委员会”7日建议,应在免疫疗法、数据共享和建立患者网络等十大领域重点投资,从而达到加快癌症研究的目的。
癌痛是每个肿瘤患者都有过的经历,特别是中晚期病人,疼痛尤为明显。癌痛不但会对人的机体有巨大的伤害,而且还会消磨人的意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付癌痛的常用办法就是服用止痛药。但是错误使用止痛药,不但不能止痛,还有可能加重副作用,那么要如何使用止痛药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身边的一些小事小细节基本都不会太关注,也因为忽视这些小细节而导致大问题的出现。所以提醒大家经常留意自己身上一些小细节,也许就能早些发现一些癌症信号,早发现早治疗,那么癌症信号有哪些呢?下面就来告诉大家。
空气污染会导致很多疾病发病率上升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当今谈癌色变的社会,空气污染与肺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那么,对于已罹患肺癌的患者,吸入的污染物是否会通过相同的机制驱动癌症进展,缩减患者的生存时间呢?
癌症的确是目前人类的头号“杀手”——据中国最新2012年流行病学数据,癌症发病率高达265.82/10万,估计每年1000人中就有2.5人新发癌症,癌症死亡占了全死因的25%。
据《 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0年,我国新发肿瘤病例数约为309万例,即平均每天确诊8474人,每分钟约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而约35%的癌症和饮食因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日前发布了预防癌症的建议。
在人类和大多数其他生物体中,由光支配的生物钟,通过控制细胞活动来调节人体生理的关键方面,这些细胞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在小鼠研究中,MIT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控制细胞生物戒律的基因中,有两个基因也具有作为肿瘤抑制的作用。
现在很多上班族有中午带饭的习惯。但有种说法吃隔夜饭患胃癌的风险,这让不少人感到震惊称以后再也不敢带饭了。那吃隔夜饭会影响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