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R(美国研究协会)是世界上成立规格比较大的致力于全面、创新和高水准癌症研究的科学组织。它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MO) 并称为全球三大癌症学会。为大家盘点了会议上值得关注的8大进展,覆盖了常见的癌症类型,希望给大家带来战胜癌症的信心。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治疗是精准医学的典范,由特定驱动突变定义的亚型引领着靶向治疗的发展。过去十年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发展迅速。虽有多种驱动突变与ICI内在耐药性相关,但仍有特定基因驱动亚型NSCLC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文总结了目前致癌驱动基因使用ICI的概况、相关进展及有希望的联合策略。
一代+二代强效靶向药成功完成接力赛!国际重磅期刊《J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振奋人心的案例:一名刚满1岁的确诊为NTRK融合纤维肉瘤的婴儿在经过拉罗替尼治疗后肿瘤缩小98%!耐药后接受了第二代靶向药LOXO-195(Selitrectinib)病情成功再次被控制。耐药后的患者有了续命新选择!
近两年,一种基于T细胞的全新免疫疗法--TIL取得了大的突破,通过“强化”“训练”自己的免疫细胞清除全身肿瘤的梦想已成为现实,这款即将上市的抗癌疗法已经在临床实验阶段展现出潜力,帮助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肿瘤患者。
肺癌疫苗CIMAvax-EGF是由古巴分子免疫学中心经过25年,科学家的心血成功自主研发的注册的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性疫苗,原本是迫于美国全面封锁的就医压力,自主研发的疫苗,自给自足就够了,没想到一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提到Emily Whitehead,相信有很多病友都听过她的大名。她是世界上接受 CAR T 细胞治疗的白血病 (ALL) 患儿,如今,她体内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了11年,连前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被她的抗癌经历震撼而亲自接见,她也成为这一史诗级疗法的代言人被载入史册。
为推动肿瘤医学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肿瘤专业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由浙江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杭州湘湖国际乳腺癌峰会暨第八届杭州湘湖乳腺癌中青年论坛于2023年5月12日~14日在浙江杭州召开。5月13日的大会主会场内容精彩纷呈,编辑对大会主会场盛况进行特别报道。
2023年AACR大会上,一款由大名鼎鼎的Moderna疫苗公司研发的,在国际上备受瞩目的新型个体化癌症疫苗mRNA-4157(V940)公布了新的代号为 mRNA-4157-P201/KEYNOTE-942 2b 期试验新数据 (NCT03897881) ,结果非常振奋人心。
近期,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新治疗方法。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重磅期刊《自然免疫学》 杂志上。
CT041是一种潜在全球同类靶向CLDN18.2蛋白的自体CAR-T细胞候选产品,用于治疗CLDN18.2阳性实体瘤,主要治疗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胰腺癌。
鼻咽癌在广东、广西较为高发,甲状腺癌在天津、浙江高发,前列腺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高发。《中华肿瘤杂志》发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重磅文章,公布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提供各省主要癌谱流行情况。
昨天,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倡议中国乳腺癌护理团队共同为爱发声:“我的5分钟,护你做自己”。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1200位白衣天使,献出自己的5分钟,实践皮下制剂的注射方法和技巧,期待每一位乳腺癌患者都能实现身心治愈,回归健康生活。
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进展快、易复发,极大困扰着研究者和患者。近年来,我国对于SCLC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其精准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发表了多项重磅研究成果,共同参与了全球小细胞肺癌临床探索的新篇章。如今,SCLC患者与医生在拥有全新治疗选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思考。
2023年4月21日~22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CSCO指南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名肿瘤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切磋学术,见证指南更新。值此会议之际,诚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教授,分享新版《2023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的更新要点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管理。
尽管外界对于癌症疫苗十分悲观,Moderna医学官Paul Burton却对此表现出的信心,“我认为,我们将能够针对不同肿瘤类型,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个性化癌症疫苗。”
2023 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已圆满落幕,在本次会议上共有 98 家中国企业发布基于自身项目的研究进展,恒瑞医药公布了其ADC产品SHR-A1811,在HER2表达/突变的不可切除、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中开展的临床前研究数据及临床Ⅰ期试验数据。特邀该Ⅰ期临床试验研究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与姚和瑞教授,点评临床意义,解读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