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何时减量与停药?杨农教授解答三大核心问题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能否停药”“何时可以减量”“可以自行调整用药吗”,是众多患者及家属心中反复纠结的疑问。尤其是肺癌患者,面对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案,用药期间的任何变动都可能牵动病情走向,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为帮助患者厘清用药误区、掌握科学的停药与减量原则,我们特别邀请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学科带头人,杨农教授,针对患者最关切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用临床经验与实例为大家提供清晰指引。
肿瘤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停药或者减量使用药物?
无论患者接受的是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还是目前更新型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均严禁患者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更不允许擅自停药,此类行为必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哪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停药呢?例如患者在家中遭遇极为危急的状况时,或许需临时停药,但这类情况在临床中极为少见。
首先,患者出院后,会有专属医生、个案管理师或随访员对其进行持续跟踪随访。在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尤其是严重不良事件)前,通常会出现相应先兆症状。只要患者能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医护人员就能及时捕捉到这些预警信息,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以靶向治疗为例,若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皮疹、严重腹泻等不良反应,并非一定要停药,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但这一操作必须由医生判断执行,绝不能由患者自行处理。
此外,化疗药物、ADC药物等治疗方式,可能引发类似化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反应。针对这类情况,医生会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对于部分年老体弱的患者,还可采取先降低药物剂量,待身体耐受后再逐步缓慢增加剂量的治疗策略,这些都是临床中经过验证的有效处理方式。
因此,无论患者接受的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还是ADC治疗,无论涉及哪一类药物,若需调整剂量或停止用药,都必须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后续操作,不可擅自决定。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医生在药物剂量调整、停药评估等治疗管理方面都具备同等丰富的经验。因此,建议患者在面临此类治疗决策时,优先咨询在该领域具有更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以获得更恰当的治疗指导。
治疗肺癌的过程中,什么情况下可以停药?
停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针对的是早期、中期肺癌患者,辅助治疗满三年,或者满两年,此时该患者的辅助治疗就已到期。这种情况下,患者需按照医生的要求、遵医嘱停药,停药后要开展疾病复发与转移的监测工作。影像学监测方面,可进行CT、磁共振检查;若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更多相关病情信息,还可通过肿瘤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来实现。
此外,部分患者可选择监测肿瘤标志物,但有一个前提:患者发病时肿瘤标志物水平本就偏高。如果患者发病时肿瘤标志物就不高,且自始至终肿瘤标志物的升高都没有规律,那么这类情况就无需进行肿瘤标志物监测。上述情况针对的是早期、中期肺癌患者,这类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治愈性治疗后,需进行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到期后的停药及监测便遵循以上原则。
第二种情况是晚期肺癌患者的停药。哪些情况下晚期患者有可能停药呢?一种是患者接受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或是其他类型的治疗药物(包括ETC类药物)后,治疗效果特别好,肿瘤消退情况非常理想。若治疗后仍有部分病灶残留,且可通过根治性放疗或手术治疗,将这些残留病灶切除、清除或处理掉,那么这类晚期患者就存在停药的可能。
临床上认为,这类晚期患者有机会实现临床治愈。在患者接受一段时间有效的全身治疗后,在具备监控条件(如影像学监控、MRD监控等)的前提下,医生会综合评估,考虑为这部分晚期患者停药。
因此,晚期患者停药是有可能实现的。无论是晚期肺癌患者,还是中晚期肺癌患者,我们在临床中都有非常多的停药实际案例。
治疗肺癌的过程中,擅自停药可能引发哪些后果?
不规范用药,例如针对EGFR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奥希替尼、伏美替尼等),若在缺乏专业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随意停药,极易诱发疾病爆发性进展。
具体可能表现为:原本无肝转移、脑转移的患者,突然出现肝转移与脑转移;或此前病情稳定的患者,突然发生意识丧失等严重情况。此类案例充分说明,自行停药的行为不可取,是否停药及如何停药,必须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与指导下进行。
即便我们在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前提下开展停药管理工作,仍无法完全避免意外情况。临床中确实存在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出现新病灶,不得不重新恢复药物治疗或接受放疗。
因此,对于那些在严密监测下进行停药的患者,我们会明确告知相关风险与应对方案:停药是为患者增加治疗间歇期,尽可能延长无需用药的时间;一旦发现病情进展,必须立即重启规范治疗。
当然,临床中也有大量患者在停药后长期未出现复发转移。目前我们随访到的停药时间最长的患者情况如下:该患者最初确诊为右上肺肺癌伴脑转移,在治疗效果最佳阶段,我们对其原发灶右中肺及脑部转移灶均进行了根治性放疗。
在规律服药至第五年时,我们为其制定了停药监测方案。截至目前,该患者MRD检测结果持续为阴性,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病情进展,停药时间已超过四年。
除此之外,临床中还存在其他类似的停药后长期稳定的案例。
尾声
教授从肿瘤患者药物调整的基本规范、肺癌治疗的具体停药情形,到擅自停药的严重后果,解答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核心关切。杨教授既强调了严禁自行调整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明确了不同阶段、不同治疗方案下的科学停药条件,更通过真实案例让大家直观认识到规范用药的重要性。
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肿瘤患者何时减量与停药?杨农教授解答三大核心问题
- 国际前列腺癌宣传月:早筛早治+科学管理 为男性健康保驾护航
- 70万一针救命药进医保 罕见病男孩上学了
- 肺癌发生风险降低33%,竟然是因为多吃这2种食物!
- 七旬爹爹“与瘤共处”3年致贫血病危,百日救治化险情
- 十年8次复发,深圳老板一边“打怪”抗癌,一边把产值干到翻三倍
- 重磅!2025年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靶向治疗篇
- PD-1无效或耐药不担心,第二代溶瘤病毒RP1联合纳武单抗让肿瘤患者迎来免疫治疗第二春!
-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都收到过误导信息
- 因美纳开拓新的制药开发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个体化癌症医疗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