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前列腺癌宣传月:早筛早治+科学管理 为男性健康保驾护航
9月是国际前列腺癌宣传月,随着检测技术发展与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前列腺癌诊断率逐年上升,呈现“发病年轻化、确诊早期化、治疗多元化”趋势。在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活动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董强教授分享了前沿临床数据与诊疗策略,为公众揭开前列腺癌防治的关键要点。
作为我国男性常见恶性肿瘤,前列腺癌的发病态势不容忽视。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约4.75万,首次跻身中国癌症病种前十,位列第九。值得关注的是,其他常见癌种多男女均发,而前列腺癌是男性专属恶性肿瘤,这一“半边天”专属疾病的高发,为男性健康敲响警钟。
从发病相关因素来看,前列腺癌的发生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董教授指出,其核心与雄激素密切相关,雄激素受体通路异常会导致前列腺细胞异常增殖,这是前列腺癌发病的重要基础。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BRCA1、BRCA2等基因的突变会增加患病风险,且有家族史者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此外,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影响同样关键。
在发病年龄上,前列腺癌虽以中老年男性为主,60多岁人群更为集中,但并非“老年专属”。董教授接诊过的患者中,最年轻的仅49岁。
“早期无症状、中晚期症状明显”是前列腺癌的典型特点。董教授介绍,早期前列腺癌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相似,仅表现为尿频、尿不尽,甚至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而中晚期患者因癌细胞常转移至骨骼(尤其是脊柱),会出现剧烈骨痛、行动不便,轻微摔倒就可能引发压缩性骨折等致命风险,还可能伴随血尿、尿潴留等症状,部分患者需长期依赖镇痛药,甚至卧床或坐轮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早筛是前列腺癌防治的“第一道防线”,而血清PSA检测是目前最重要的初筛手段。董教授强调,50岁以上男性每年需做PSA检测;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筛查年龄提前至45岁;存在BRCA2基因突变者,需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除PSA检测外,直肠指检(通过肛门触摸前列腺判断质地)、磁共振等也可辅助筛查。
治疗方面,前列腺癌策略因病情分期而异。早期患者多采用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大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董强表示:“前列腺癌最基本的治疗是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中有两部分,一个是去势治疗,通过阻断睾丸功能减少雄激素分泌,第二个是抗雄治疗,雄激素受体结合的通路。”近年来,新一代mHSPC疗法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格局。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一线起始并长期坚持治疗,可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8年以上,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超过60%。客观缓解率高达87%,其中37%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测率达76%,进展风险下降87%。这些数据表明,该类疗法不仅在延长生存期方面效果显著,在肿瘤控制上也更为持久。与此同时,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和停药率低,患者长期依从性更高。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管理的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更稳定的疗效与更少的治疗中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最终可能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但随着治疗技术进步,如今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延缓这一进程,即使进入CRPC阶段,也有新药可供选择,不再是“无药可医”。
董教授表示,除医学干预外,日常管理同样重要。虽然目前尚无特效预防手段,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均衡饮食(减少高油高脂食物,增加蔬菜摄入)、规律作息,对降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提升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如今,前列腺癌防治已进入全程管理时代。从普及早筛、精准治疗到日常健康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与诊疗技术发展,未来前列腺癌有望实现“慢病化管理”,帮助患者在与疾病的相处中,拥有更长生存期与更高质量的生活。
文章转自封面新闻,侵即删
同类文章排行
- 国际前列腺癌宣传月:早筛早治+科学管理 为男性健康保驾护航
- 70万一针救命药进医保 罕见病男孩上学了
- 肺癌发生风险降低33%,竟然是因为多吃这2种食物!
- 七旬爹爹“与瘤共处”3年致贫血病危,百日救治化险情
- 十年8次复发,深圳老板一边“打怪”抗癌,一边把产值干到翻三倍
- 重磅!2025年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靶向治疗篇
- PD-1无效或耐药不担心,第二代溶瘤病毒RP1联合纳武单抗让肿瘤患者迎来免疫治疗第二春!
-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都收到过误导信息
- 因美纳开拓新的制药开发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个体化癌症医疗
- 这款肺癌药让患者多活近两年!中国患者疗效、生存期全解析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