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标志物源自癌症细胞的生成与释放过程,或是身体对癌症细胞的响应,主要由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构成,其存在与含量变化能够为理解癌症特性提供重要线索。然而,一个常见的疑问是:癌症标志物水平上升是否就意味着确诊癌症?答案并非绝对肯定。
一年一度的肿瘤界“奥斯卡”——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将于当地时间5月31日-6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众多国际重磅的临床科研成果将在ASCO大会期间披露。
据5月2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利用其分析磁共振成像(MRI)数据,以检测手臂下的淋巴结中是否存在乳腺癌细胞。临床实验结果显示,AI能正确识别出95%的癌症扩散患者,同时让51%的手术活检变得不再必要。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放射学:癌症成像》杂志。
近年来,有望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肿瘤疫苗在全球研发升温,特别是mRNA肿瘤疫苗更被寄予厚望。当前,全球大力推动肿瘤疫苗研发,我国多个团队的肿瘤疫苗研发也在发力,亟待为肿瘤疫苗研发创造良好环境,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研发。
第29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将于2024年6月13日-16日在西班牙的璀璨之都——马德里隆重举行。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大的国际会议,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在这个汇聚智慧与才华的舞台上,全球血液学领域的精英们共同推动着血液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质子治疗是一种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利用高能量的质子束精确定位和摧毁体内肿瘤细胞,同时较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与传统放疗相比,质子治疗能够更精确地照射肿瘤,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降低副作用发生的风险。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简称PAM信号通路)在多种肿瘤中异常激活,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过程的调控,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PI3K是PAM通路的上游靶点,由调节亚基p85和催化亚基p110组成。PIK3CA基因负责编码PI3K的p110α催化亚基,其发生突变时可激活PI3K,而后通过PIK3/AKT途径引发AKT持续活化,因此PIK3C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及治疗耐药密切相关。
《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了一篇关于“熬夜致癌原因”的研究通过实验证实,黑白颠倒(慢性昼夜节律失调)确实是一种人类致癌物。
癌前病变之所以叫“癌前病变”,而不是“癌症前期”,正是因为癌前病变还不是癌,换句话说,癌前病变本身并不是癌,不必过于紧张。
美国巴尔的摩举行的第27届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年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了全新一代人乳头瘤病毒(HPV)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工程T细胞治疗-SCG142 的临床前数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常见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约占所有淋巴瘤的30%1。随着新药不断涌现,以R-CHOP方案为基础的治疗使DLBCL患者生存率得以提高,但仍有部分高龄、双打击等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疗效欠佳,亟待新的治疗方案。近年来,以靶向CD19 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为代表的细胞免疫疗法正逐渐改变着血液肿瘤的治疗格局,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愈希望,特别是在淋巴瘤领域,取得较好成绩。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是中国常见的白血病亚型,占所有白血病患者的51.7%。AML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升高,中位发病年龄68~70岁。老年患者一般情况差、合并症多、不良细胞遗传学和不良基因突变发生率高,预后较差。60~65岁AML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OS)率<25%,≥70岁患者5年OS率<10%,低于<50岁患者(5年OS率近50%)。而复发难治性(R/R)老年AML预后更差,中位OS为2.67个月,R/R AML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多种新药的出现和应用,为身处至暗时刻的AML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BTK抑制剂(BTKi)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等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格局。在长期持续治疗过程中,药物安全性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重点,其中感染和继发第二肿瘤被认为是导致CLL患者死亡的两大常见原因。据报道,感染占所有死亡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梅奥诊所基于1274例患者开展的研究发现,继发第二肿瘤相关死亡比例达16%。做好不良反应的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5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称,日本一污水厂将含致癌性物质污水排海,浓度超标420倍。
癌症确实存在"不治而愈"的现象,一部分是由于误诊而导致所谓的"自愈",另一部分则是极为罕见的自愈案例。多项研究显示,癌症自愈关键在于免疫系统。目前,免疫细胞疗法正逐渐展现出其强大的抗癌潜力,能够重建免疫系统,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更高的治愈率希望。
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长期占据恶性肿瘤第一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迅速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格局,已成为肺癌治疗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PD-(L)1抑制剂中的佼佼者,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肺癌领域中成绩斐然,在鳞癌、非鳞癌的一线治疗与二/三线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均显示出卓越疗效与安全性,能够为患者带来全面获益。近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重磅消息,正式批准了三项替雷利珠单抗(商品名:百泽安?/TEVIMBRA?)用于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适应症。替雷利珠单抗由此成为目前获批NSCLC适应症的国产PD-(L)1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