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30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的我国第一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我国肺癌死亡率为5.47/10万,在癌症死因中,占全部癌死亡的7.43%。我国第二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肺癌死亡率已居癌症死因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在21世纪开展的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则显示肺癌已居癌症死亡原因首位。
前,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超级杀手”,肺癌因为患病人数多,生存率低,让人们谈之色变。关于肺癌的信息有很多,但是真假难以分辨,存在很多误区。有的患者陷入误区从而耽误了治疗。下面小助理将梳理肺癌的八大误区,一起来辨真假。
根据IMpower133研究表明,与单独化疗相比,Tecentriq与化疗相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长,这个治疗方案(详见小贴士)显著降低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疾病的恶化或死亡。
日前,罗氏(Roche)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其抗PD-L1单抗疗法Tecentriq(atezolizumab)获得FDA批准,结合化疗成为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疗法。Tecentriq成为目前获批一线治疗ES-SCLC的唯一肿瘤免疫疗法,同时也是20多年来ES-SCLC患者首次获得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p53蛋白,它的突变是引发许多不同类型癌症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其未突变的形式却可以预防癌症。 这些“两面派”的特性,使得p53蛋白和调控基因成为生物学研究最多的对象之一。但调控其稳定性和功能的分子机制,我们并不完全了解。
3月19日,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公布称,美国FDA对旗下venetoclax (VENCLEXTA?/VENCLYXTO?)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试验发出了部分临床试验暂停通知函。该通知函是回顾了对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正在进行的临床3期BELLINI试验(M14-031)的数据后做出的,在这一研究中,venetoclax组患者死亡的比例高于试验的对照组。由于这一叫停,venetoclax的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将不会入组新的患者,直到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完成。目前正在接受venetoclax治疗并从中受益的病人在咨询其医生后,可以继续接受治疗。
大约30%的癌症存在KRAS的活化突变,其通过称为MAPK的信号传导途径触发肿瘤发生与进展。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针对KRAS的药物成功,但已经开发出针对MEK的靶向治疗。已知MEK是KRAS在癌症中促进MAPK级联反应的下游蛋白之一,因此针对MEK的靶向治疗理论上可抑制KRAS突变型肺癌,但实际效果一般。目前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ZEB1抑制剂可增强MEK的靶向治疗的效果,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
据ScienceDaily报道,当地时间3月18日在巴塞罗那欧洲泌尿学协会大会上发表了期刊《The Prostate》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首次发现咖啡中的两种化合物,醋酸卡瓦酚和咖啡醇,可能抑制前列腺癌的生长。
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旗下肿瘤学公司Tesaro近日在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的2019年第50届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女性癌症护理年会上公布了PARP抑制剂类靶向抗癌药Zejula(中文品牌名:则乐,通用名:niraparib,尼拉帕尼)维持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ENGOT-OV16/NOVA的新分析数据。
2019年3月15日,阿诺医药 (Adlai Nortye) 在第7届国际头颈部肿瘤创新大会上发布了其潜在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简称头颈癌) 的药物Buparlisib (AN2025) 的动物实验数据。数据显示,AN2025在用于PD-1药物无应答或者PD-1耐受的肿瘤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报道一种细胞身份开关保护一种促进癌症的遗传途径免受靶向治疗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3月13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EB1 suppression sensitizes KRAS mutant cancers to MEK inhibition by an IL17RD-dependent mechanism”。论文通讯作者为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胸/头颈医学肿瘤学副教授Don Gibbons博士。
PI3K信号传导在癌症进展中作用,包括细胞代谢,生长,存活和运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靶点。BYL719(alpelisib)是诺华研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α特异性PI3K抑制剂,以下对该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报道,看看该药对难治性肿瘤的疗效如何。
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棘手,用传统化疗的5年生存率只有5%,可见其预后之凶险。今天小编将给大家展示一例新鲜案例,尽管患者体能不佳,无法接受化疗,医者却以出奇制胜妙招成功挽救。案例中的跨癌种靶向治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类似于PD1、NTRK靶向药的兴盛,日后这种精准治疗模式或将成为攻克癌症好手。
原发性肝癌是中国第三位致死性肿瘤,其中85%~90%以上是肝细胞癌(HCC)。根据巴塞罗那临床分期系统(BCLC)的定义,进展期/晚期HCC指失去手术切除可能,并出现门静脉侵袭,肝外转移的恶性原发性HCC。晚期HCC通常缺少手术指征,除少数给予局部治疗降低肿瘤负荷,提高生存质量的姑息治疗外,主要采用系统性治疗。晚期HCC治疗方法包括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近两年,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肿瘤免疫治疗因其突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中晚期HCC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综述将着重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肿瘤免疫疫苗、溶瘤病毒、溶瘤细菌、免疫细胞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方法在HCC治疗中的应用及未来。
阿法替尼(Afatinib,BIBW2992,商品名Gilotrif和吉泰瑞)是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多靶点蛋白激酶不可逆抑制剂,属于第二代EGFRTKI,在美国已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具有EGFRDel19、L858R、L861Q、G719X和/或S768I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在当下,癌症并不等于死亡,但癌症却拉近着我们和死亡的距离,因为大部分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就已经被宣告无法完全治愈了。每一个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患者,都想抓住能生存下来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哪怕这根稻草只是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