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起,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总体都所下降。这或许与人们风险意识以及癌症筛查普及有关,50岁之后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都有明显的下降。但是,与之相反的,20到50岁之间的人群,尤其是20到34岁年龄段,发病、死亡率却还是呈上升趋势。
免疫系统的功能就是杀死有害病原体,保护我们不生病,对吧?事实上我们也不要对免疫过分的信任啦,它并不总是站在你这边,有时它还会“通敌卖国”,帮助癌细胞在你身体里扩散。
我国是大肠癌的高发地之一,在近年来消化道癌症中,大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大肠癌在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若不及时就医就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的症状虽不明显,但并非完全没有,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注意。大肠癌一旦发展到晚期,虽然有明显症状可明确诊断,但其预后极差,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大肠癌早期症状和有效的预防方法。
日本时事通信社1月10日报道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千叶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正计划使用IPS细胞(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进行头颈癌的治疗试验。该试验使用健康人体的IPS细胞生成免疫细胞,并将其注入头颈癌患者体内。研究小组将在今年秋季向日本政府递交申请,并在获得批准后开始试验。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特殊蛋白或能参与细胞增殖及新血管的发育,该蛋白或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标志物来帮助进行结直肠癌的早期检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Hetts,Balsara及其同事将于1月9日在美国化学学会开放获取的出版物ACSCentralScience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
2016年,22%的死亡缘于癌症,使癌症成为了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因。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球前三位。目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以放疗和化疗为主,随着对癌症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结直肠癌的分子基因表达已被临床初步认识,结直肠癌的治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靶向和免疫治疗进一步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总有效率,使患者的无进展总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延长。本文就结直肠癌治疗重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靶向免疫研究不断突破进展,数种靶向免疫治疗药物在肝胆癌领域纷纷传来治疗佳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肝胆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供临床医生及患者朋友比较权衡。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增强免疫系统抗肿瘤效应的同时,可能出现免疫机制「敌我不分」,进而导致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rAEs)。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王胸部不适入院,胸部CT提示右侧肺叶上4厘米大小的团块阴影,胸外科手术切除肿块,病理检查结果为肺癌(腺癌),此后还要面临,使用抗肿瘤的“靶向药物”等一系列治疗,老王一家的生活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人到中年会有各种烦心的问题接踵而至。怎么能赚到足够多的钱?要给小孩报多少个补习班?什么时候搬去市内住?这个月还完花呗是不是又要吃土了?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到中年发福了怎么办?
肿瘤发生骨转移是否就意味着对患者宣判进入“终末期”了呢?
免疫系统通过消除恶性肿瘤细胞和阻止抵抗这种清除的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来抑制肿瘤产生。 临床和实验数据表明后面的一种控制方式---称为癌症-免疫平衡(cancer–immune equilibrium)--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甚至可能长达几十年。尽管癌症最常发源于上皮层,但在这些组织区室中维持癌症免疫平衡的免疫反应的性质和时空动态变化仍是不清楚的。
有观点指出,根据两组试验数据不同的试验方式,并不能充分比较药品效果 全文1826字,点击文末链接可畅读全文,也欢迎参与文末评论。 中国首个国产PD-1肿瘤免疫药物价格正式公布,比国外同类药更具竞争力。按单位价格计算,国产药品定价约为进口药品的三分之一。据财新记者了解,疗效差别尚无定论。部分专家指出,特瑞普利单抗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甚至优于进口药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每年世界上有超过69万人因此丧命。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是能否早期发现。目前结直肠癌的检测“金标准”是令普通患者望而生畏的肠镜。而如果能通过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癌症早期发现则能大大提高筛查率。只是,生物标志物可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