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类,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常侵犯结外部位,是异质性强的恶性肿瘤。奥布替尼具有靶点精准、安全性良好等特点,可高效低毒地治疗MCL患者。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人体内环境中的肿瘤细胞,但为了生存与发展,肿瘤细胞会采用不同的伪装来保全自己,躲过或骗过免疫系统的绞杀。而近些年,兴起的肿瘤免疫治疗就是通过恢复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应答能力,从而实现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数达367657例,约占全球新发病例数的42.5%,其中85%-90%为肝细胞癌(HCC),从当前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看,我国肝癌防治形势仍然严峻。我国肝癌特点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临床诊治中应充分考虑中国特色。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HCC诊疗行为,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2结合肝癌临床诊治和研究的新实践进行了更新,其中系统治疗部分,与2022年版相比,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类似物(“双达”方案)进一步被推荐为一线系统抗肿瘤方案的优先选择。
“癌症晚期”这四个字,对患者和家属而言岂是一个“绝望痛苦”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即便是医生,在亲人身患晚期癌症时,也会面临“治或不治”这样的两难抉择。
免疫治疗作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然而,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从中获益,这促使人们迫切需要确定免疫治疗疗效的精准预测标志物。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标志物方面,如PD-L1和TMB等,但这些标志物仍无法满足临床的精准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月末,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024年海南省适龄女生HPV疫苗采购项目显示,沃森生物二价HPV疫苗中标,价格为每支63元,中标金额为674.1万元,远低于预算金额的1391.00万元。
人们常常误以为长寿的人是完全没有癌细胞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检查的手段足够先进,长寿者体内同样能够发现癌细胞。为什么他们的癌细胞没有发展成癌症呢?那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与癌细胞达到了平衡。这种平衡使得癌细胞无法发展成威胁生命的肿瘤,从而保证健康和长寿。
RAS基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原癌基因,其突变是恶性肿瘤中常见的原癌基因突变之一,约20%的恶性肿瘤存在RAS 突变,其中75% 为KRAS突变。尽管发现较早且极为常见,但几十年来对KRAS靶点的探索始终无功而返,直到近年来KRAS G12C抑制剂的研发,才宣告“不可成药”彻底成为了历史。
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五年总体生存率约40%-45%。即使初诊的卵巢癌患者接受了肿瘤细胞减灭术及术后化疗,仍有70%-80%的患者会复发。复发转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20%-30%,存在巨大治疗需求。研究发现,高达25%的患者对紫杉醇、铂类等一线化疗药物耐药,而几乎所有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最终都会产生铂耐药。针对铂耐药/难治卵巢癌的治疗策略有限,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非铂类单药化疗客观缓解率低,仅为10%-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约3-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仅为9-12个月。因此,如何有效延长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
2024年5月16日,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靶向DLL3/CD3的双特异性抗体tarlatamab上市,用于治疗在铂类化疗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人患者。该批准主要基于DeLLphi-301研究。
免疫治疗作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然而,仅有少部分患者能够从中获益,这促使人们迫切需要确定免疫治疗疗效的精准预测标志物。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标志物方面,如PD-L1和TMB等,但这些标志物仍无法满足临床的精准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家中的筷子、案板使用时间过长产生各种霉菌,如果被霉菌感染致病,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轻者会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学类型,好发于50-70岁,是一组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的疾病,目前DLBCL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近期,西达本胺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MYC和BCL2阳性初治DLBCL患者的治疗,其多项相关研究展现了西达本胺在DLBCL领域的治疗潜力。
2024年第29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将于6月13-1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重大国际会议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探讨有关血液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开创CLL靶向治疗时代的伊布替尼(Ibr)在本次EHA会议有多篇重磅研究报道。迄今为止所有靶向治疗CLL的最长随访研究Resonate-2,其10年随访结果证明了Ibr单药治疗在既往未经治疗(含高危)的患者中持续的OS获益。另一项汇总研究分析显示,在1L接受Ibr治疗的CLL患者无论年龄,其总生存与年龄匹配的欧洲正常人群一致。同时Ibr灵活的剂量调整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
众所周知,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属于晚期肿瘤,治疗棘手,预后极差,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14%,临床治疗上存在巨大且未满足的需求。中国FRESCO和全球FRESCO-2两项大型III期临床研究已经一致性地验证了分子靶向药物呋喹替尼治疗mCR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鉴于此,呋喹替尼陆续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应用。与新药注册时随机对照试验(RCT)及其十分严格的入组标准不同,真实世界研究(RWS)更加贴合临床实际,可以进一步获得药物获益-风险的可靠证据。
惰性淋巴瘤是一组临床进展相对缓慢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新诊断的惰性淋巴瘤患者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BTK抑制剂等新药的面世后,惰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获得显著提升,但仍面临重重挑战。针对当下的诊疗痛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成立了全国惰性淋巴瘤专科门诊,探索诊疗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