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团队提出纳米药物主动抑瘤机制
近日,浙江大学教授申有青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顾臻团队提出了让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中主动渗透的新机制,有望解决纳米药物在实体瘤中渗透难的瓶颈问题,并用多种动物模型验证了其在体内显着的抑瘤效果。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申有青等人利用肿瘤内细胞密度高的特点,让肿瘤细胞“主动地”传递纳米药物,不依赖于纳米药物的扩散,而是利用跨细胞间的主动传递使其在瘤内分散开来,即“主动”实现肿瘤渗透。而实现这一设想的必要条件是纳米药物能够被快速内吞。
研究人员利用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及血管附近肿瘤细胞高表达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特点,设计合成了GGT响应性的聚合物PBEAGA及其与化疗药物喜树碱(CPT)的偶联物PBEAGA-CPT,利用肿瘤内高表达的GGT来触发细胞快速内吞纳米药物,并在肿瘤组织内跨细胞传递。
该团队用多种动物模型考察了PBEAGA-CPT在体内的抑瘤效果:尾静脉注射的PBEAGA-CPT不仅能完全治愈起始体积为100立方毫米的小肿瘤,而且对于难以治疗的达500立方毫米的大肿瘤,给药后肿瘤体积也迅速萎缩,停药半个月后也未见明显反弹,抑瘤率高达98%。
申有青告诉《中国科学报》,这种化被动渗透为主动渗透的策略,使纳米药物避开了肿瘤组织致密微环境构成的天然生物屏障,克服了纳米药物尺寸大导致扩散能力低的天然缺陷,有望解决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内渗透难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纳米药物的设计开辟了新思路。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在人源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其抑瘤效果,为潜在应用于临床做准备,同时也尝试利用类似的方法输送其他抗肿瘤药物,使之变为平台化的技术。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来信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新进展:安罗替尼+伊立替康,能带来哪些新希望?
- 全球首个针对DLL3的三特异性抗体与创新双抗药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获批临床试验
- 奥希替尼耐药后怎么办?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第二战场”:埃万妥单抗?
- 肺癌没法手术?神药DS-8201+免疫治疗“逆转困局”真实案例!9个月无复发!
- 近40%胃癌患者的新希望!Satri-cel首次让CAR-T治疗实体瘤取得“硬胜利”
- 免疫治疗正在改变癌症治疗,但高血糖风险需要警惕
- EBC-129:靶向CEACAM5/6的新型ADC,为胰腺癌治疗打开新局面!
- 免疫治疗必读:下午3点前用药效果最佳!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 面对奥希替尼耐药,Necitumumab的加入能否逆转局面?
- HER2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生存及预后因素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