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E联合阿帕替尼两大新用法!一举击破肝癌肺转移及门静脉癌栓的魔咒!
晚期肝癌患者常见的一大转移部位就是肺转移,此外由于肝癌细胞易侵犯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导致晚期肝癌患者病情迅速发展、生存期缩短,给肝癌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困难。今天给大家分享阿帕替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这两大魔咒的新用法,希望患者朋友们可以学起来。
一TACE+阿帕替尼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无进展生存期超8个月
患者基本情况:男,45岁,2015年11月,因持续性的腹泻和发烧被入院,
既往史:慢性乙型肝炎,10多年。
血液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60500ng/ml
胸腹部CT:三个不规则的低密度肿块,位于顶部和肝脏右叶,最大体积的6cm×8cm×10cm,此外,显示门静脉肿瘤血栓形成。
诊断:原发性晚期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
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
2015年11月,患者开始第一次TACE治疗,患者每月接受三次,栓塞剂为奥沙利铂150mg,替吉奥1g,碘油10ml。TACE术后3天,患者开始口服阿帕替尼500mg/d,从第4天到24天。
2016年3月,CT扫描显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血清AFP浓度降低至2099ng/ml,影像学评估为部分反应(PR)。
随后,患者开始使用FOLFOX4方案化疗,每两周一次,共7次。
7月,患者遵从医嘱口服阿帕替尼500mg每天,作为维持治疗。经过治疗,CT显示患者病灶与之前最近一次相似。并且AFP含量控制在了12.7ng/ml。影像学评估为部分反应(PR)。
患者在口服阿帕替尼维持治疗期间,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手足综合征(3级)、腹泻(2级)、高血压(1级)、白细胞下降(1级)、血小板下降(2级)、短暂升高血胆红素、转氨酶(1级)等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均临床可控。
二TACE+阿帕替尼治疗肝癌肺转移,疾病控制率为83.3%
本次研究方案采用TACE联合阿帕替尼系统治疗肝癌肺转移的方案,该研究纳入38名Child-Pugh评分≥A,BCLC为C的患者。接受TACE+阿帕替尼(500mg/天)治疗,中位服药时间为11.4个月(0.4~31.6月)。
30例患者客观缓解率为50%,疾病控制率为83.3%,1例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0例病情稳定,5例病情进展。
m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0.1个月(95%CI,3.5个月至14.8个月),mOS(中位生存期)尚未达到,12个月生存率为69.1%。
与阿帕替尼有关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NCI-CTCAE4.0)是高血压、贫血、疲劳和胆红素升高。
总结
为何阿帕替尼联合TACE能取得如此令人兴奋的结果?首先肝癌术后行TACE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是肝癌治疗的常规手段之一。此外因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紧密相关,而阿帕替尼可高度选择性地抑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通过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治疗作用。
阿帕替尼也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晚期胃癌二线以后治疗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用于肝癌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也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希望早日获批!
今天的文章主要分享了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肝癌肺转移及门静脉癌栓的新用法,也希望此次分享能带给患者和医生们一些新思路新启发。
文章源自找药宝典,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新进展:安罗替尼+伊立替康,能带来哪些新希望?
- 全球首个针对DLL3的三特异性抗体与创新双抗药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获批临床试验
- 奥希替尼耐药后怎么办?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第二战场”:埃万妥单抗?
- 肺癌没法手术?神药DS-8201+免疫治疗“逆转困局”真实案例!9个月无复发!
- 近40%胃癌患者的新希望!Satri-cel首次让CAR-T治疗实体瘤取得“硬胜利”
- 免疫治疗正在改变癌症治疗,但高血糖风险需要警惕
- EBC-129:靶向CEACAM5/6的新型ADC,为胰腺癌治疗打开新局面!
- 免疫治疗必读:下午3点前用药效果最佳!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 面对奥希替尼耐药,Necitumumab的加入能否逆转局面?
- HER2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生存及预后因素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