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单抗耐药后加上贝伐珠单抗可获益
2020年ESMO会议已于9月19以线上形式召开,就目前公布的研究来说,肝胆领域披露数据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此次,肝癌无论是局部治疗还是系统治疗都有新数据公布,同时,K药联合仑伐替尼在实体瘤中的II期研究数据也已公布,其在胆管癌二线治疗中疗效同样不错!
肝癌局部治疗“大反转”:肝动脉灌注(HAIC)显著优于标准化疗栓塞(TACE)
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HCC),局部治疗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一直是标准疗法,但并发症发生率高。之前的研究发现,对于不能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是一种安全的手术,并且比对症治疗的生存率更高。此次,在ESMO会议上,也针对两种局部治疗对晚期肝癌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发现HAIC远优于TACE!
这项研究共入组315例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随机1:1分组接受TACE或HAIC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OS,次要终点为PFS、根据RECIST1.1标准评估的ORR和安全性。研究结果(HAICvsTACE):1、根据RECIST1.1标准评估的ORR为48.4%vs32.7%(P=0.004);2、DCR为88.7%vs65.4%(P<0.001),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3、主要终点OS分别为23.1vs16.07个月(P<0.001),HAIC组显著优于TACE组;4、安全性方面,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vs30%(P=0.03),HAIC相对于TACE治疗更安全!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Medicine杂志同样发布了一项针对TACE和HAIC治疗巨大型晚期肝癌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HAIC组1年和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2%和31%,TACE组为28%和24%,HAIC组患者总生存率高于TACE组(P=.077)。这对国内的介入治疗领域提出挑战,是否增加HAIC的普及,为患者谋求更长的生存时间。
晚期肝癌一线阿替利珠单抗耐药后继续联合贝伐珠单抗仍可获益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肝癌已获FDA批准,且中国亚组数据明显优于全球数据!那么对于一线只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再度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也会有效吗?
在I期GO30140研究的F队列中,119例不可切除的HCC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ArmF1)或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ArmF2),其中26/52名ArmF2的患者在疾病进展(PD)后转到ArmF1。研究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终点为ORR、DCR和OS。研究结果显示,在26名患者中,1例患者达到PR(ORR为3.8%),13名患者疾病稳定,DCR达到53.8%,而疾病进展后未交叉到ArmF1的患者的ORR和DCR分别为0%和30.8%。ArmF1组患者交叉前和交叉后的mPFS分别为1.9vs5.4个月。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50%从ArmF2转到ArmF1的患者最佳反应均为SD(疾病稳定)。这也提示我们,对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耐药的患者,可以通过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再度获益。
K药联合仑伐替尼II期数据公布,二线治疗胆道癌疗效可期
LEAP-005研究是一项II期临床试验,入组对象均为经治的晚期实体瘤患者,包括31例晚期胆道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给予K药(200mg,每3周一次)和仑伐替尼(20mg,每日一次)联合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终点为DCR、DOR、PFS。研究结果显示,K药联合仑伐替尼二线治疗胆道肿瘤的ORR为9.7%,DCR为67.7%,mDOR为5.3个月。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目前是大势所趋,可以看出,其在胆道肿瘤中也存在着抗肿瘤活性,期待会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目前,ESMO和CSCO会议仍在进行中,我们也期待在后续的会议报道中能有更多的肝胆数据公布,也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本文版权归国际肝胆资讯所有
同类文章排行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新进展:安罗替尼+伊立替康,能带来哪些新希望?
- 全球首个针对DLL3的三特异性抗体与创新双抗药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获批临床试验
- 奥希替尼耐药后怎么办?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第二战场”:埃万妥单抗?
- 肺癌没法手术?神药DS-8201+免疫治疗“逆转困局”真实案例!9个月无复发!
- 近40%胃癌患者的新希望!Satri-cel首次让CAR-T治疗实体瘤取得“硬胜利”
- 免疫治疗正在改变癌症治疗,但高血糖风险需要警惕
- EBC-129:靶向CEACAM5/6的新型ADC,为胰腺癌治疗打开新局面!
- 免疫治疗必读:下午3点前用药效果最佳!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 面对奥希替尼耐药,Necitumumab的加入能否逆转局面?
- HER2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生存及预后因素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