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肿瘤细胞载药系统治疗三阴性乳腺癌肺转移研究获进展
肺转移患者约占全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的36.9%,是TNBC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肺转移灶部位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逃避免疫系统监视清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0年批准帕博利珠单抗(anti-PD-1抗体)联合化疗方案治疗PD-L1阳性的原发不可切除或转移性TNBC。然而,小分子化疗药在肺部及肺转移灶清除快、富集难的问题,仍是制约联合疗法克服TNBC肺转移的重要挑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亚平、副研究员王当歌,与复旦大学教授姜嫣嫣团队合作,在《先进材料》上,发表了题为Walking dead tumor cell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gainst lung metastasis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灭活肿瘤细胞的载药系统,实现化疗药阿霉素(DOX)和anti-PD-1抗体在肺部及肺转移灶的蓄积及智能释药,改善肺部免疫微环境并抑制肺转移灶生长。
为提高药物在肺部及肺转移灶的蓄积并实现智能释药,科研团队采用冻融法获得灭活肿瘤细胞并进行表面巯基化改造,随后在灭活肿瘤细胞表面分别利用硫酯键偶联负载DOX的脂质体,利用二硫键负载anti-PD-1抗体,获得工程化细胞载药系统。该载药系统具备如下特点:灭活肿瘤细胞的尺度及表面黏附分子有利于实现负载药物在肺部及转移灶的被动/主动靶向分布;灭活肿瘤细胞保留大量肿瘤相关抗原,作为肿瘤疫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脂质体处方实现了DOX分子的长效缓释,而二硫键偶联有利于anti-PD-1抗体在活化T细胞的还原性表面释放;灭活肿瘤细胞疫苗,DOX诱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和PD-1抗体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效应,协同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并解除免疫抑制,改善肺部免疫微环境。在三阴性乳腺癌4T1肺转移荷瘤小鼠模型中的药效评价显示,该工程化细胞载药系统可显著抑制肺部转移灶的形成,改善4T1肺转移小鼠体重下降程度,延长小鼠的生存期。该研究为TNBC肺转移的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EGFR 阳性 III 期不可切除肺癌治疗进展
- 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三周年
- 中国肺癌靶向治疗新药重要研究进展
- dostarlimab-gxly获批用于治疗dMMR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
- retifanlimab获批用于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默克尔细胞癌
- 晚期前列腺癌PSMA诊疗一体化治疗新格局
-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获批!BRAF V600E突变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患儿迎来首个全身治疗方案
- 莫博赛替尼为EGFR ex20ins突变NSCLC患者带来生存突破
- 从T-DM1纳入医保,看HER2+乳腺癌规范化诊疗
- 腹膜转移癌拥有光明的未来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