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LC一线及后线治疗中第三代EGFR-TKI的耐药机制及其治疗选择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病理角度大致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NSCLC约占80%~85%,包括腺癌、鳞癌等组织学亚型,其余为SCLC。如今,肺癌的分型由过去单纯的病理组织学分型,进一步细分为基于驱动基因的亚型。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FGR)基因敏感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晚期NSCLC靶向治疗的效果与分子分型的关系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其中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率为40-50%,常见的EFGR突变为外显子19缺失突变(19DEL)、外显子21点突变(21L858R)。EGFR-TKI是治疗IV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靶向药物,包括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第二代EGFR-TKI:阿法替尼、达可替尼,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阿美替尼、伏美替尼、贝福替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目前针对IV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第三代EGFR-TKI既可用于EGFR敏感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也可用于第一、二代EGFR-TKI耐药后T790M突变患者的后线治疗。但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后线治疗都仍不可避免产生耐药。治疗环境(一线 vs. 后线)可能影响第三代EGFR-TKI的耐药机制,主要表现为耐药机制的分布不同。耐药机制可分为:在靶耐药、脱靶耐药、转化表型和原因未明,其中在靶耐药指EGFR通路获得性耐药,脱靶耐药指旁路激活途径,转化表型指腺癌会向鳞癌、SCLC或多形性癌等表型转化。
01 EGFR通路获得性耐药
C797X突变会干扰EGFR-TKI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导致EGFR-TKI耐药,其中C797S突变是常见的耐药机制。C797X突变的发生率因治疗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范围在7%到15%之间。AURA3试验显示,在二线治疗中,C797X突变的发生率为15%;在FLAURA试验的一线环境中,仅有7%的患者检测到C797X突变。
C797S单突变对第一代EGFR-TKI敏感,针对一线第三代EGFR-TKI耐药且携带C797S单突变的患者,可更换接受第一代EGFR-TKI药物治疗。后线第三代EGFR-TKI耐药中,C797S是常见的EGFR通路耐药机制,常与T790M共存。C797S和T790M突变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顺式反式两种,若两者位于EGFR的同一条等位基因上即为顺式,位于不同的等位基因上即为反式。大多数情况下,C797S和T790M呈顺式突变(98%),对于第一、二、三代EGFR-TKI均耐药,少数情况下,两者呈反式突变(2%),反式突变对第一代联合第三代EGFR-TKI有效(如吉非替尼+奥希替尼),详见图4。当然,有效克服C797S耐药的策略是第四代EGFR-TKI,药物有EAI045、JBJ-04-125-02、TQB3804、BLU-945、BLU-701、BBT-176,但目前大多都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Amivantamab是一种EGFR/MET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分别可以结合细胞表面的EGFR受体和c-MET受体,阻断其信号通路激活并向下游传递信号,抑制有相关表达的肿瘤细胞增殖。202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基于CHRYSALIS试验结果批准Amivantamab用于治疗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晚期NSCLC。Lazertinib是一款具有高选择性、颅内渗透性的第三代EGFR-TKI,可有效治疗EGFR突变、T790M和脑转移。CHRYSALIS-2研究(队列A)提示奥希替尼和含铂化疗后的“Amivantamab+Lazertinib”治疗方案显著有效,CHRYSALIS-2研究(LACP队列)提示“Amivantamab+Lazertinib+化疗”能够有效克服复发/难治EGFR突变。
02 旁路激活途径
FLAURA研究显示,常见的获得性耐药机制是MET扩增(15%),对于获得性MET扩增的NSCLC患者,MET抑制剂和EGFR-TKI联合治疗可克服MET介导的第三代EGFR-TKI获得性耐药。SAVANNAH研究纳入了奥希替尼治疗后进展出现MET扩增和/或过表达的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结果显示,“赛沃替尼+奥希替尼”治疗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2%,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8.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5.3个月。同时,全球III期临床研究SAFFRON研究也将进一步探索“赛沃替尼+奥希替尼”治疗方案的疗效,期待其结果的重磅发布。
03 表型转化
第三代EGFR-TKI治疗进展的患者中,2%-15%的患者可发生从NSCLC向肺鳞癌(SCC)或SCLC的组织学转化。大部分发生SCLC转化患者保留了原有肺腺癌的基因突变和SCLC的基因特征,如TP53、RB1、PIK3CA等。患者一旦发生SCLC转化,疾病通常进展较快,预后欠佳。针对SCLC组织学转化,可更换为“标准SCLC化疗方案或标准SCLC化疗方案+奥希替尼治疗”。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同类文章排行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新进展:安罗替尼+伊立替康,能带来哪些新希望?
- 全球首个针对DLL3的三特异性抗体与创新双抗药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获批临床试验
- 奥希替尼耐药后怎么办?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第二战场”:埃万妥单抗?
- 肺癌没法手术?神药DS-8201+免疫治疗“逆转困局”真实案例!9个月无复发!
- 近40%胃癌患者的新希望!Satri-cel首次让CAR-T治疗实体瘤取得“硬胜利”
- 免疫治疗正在改变癌症治疗,但高血糖风险需要警惕
- EBC-129:靶向CEACAM5/6的新型ADC,为胰腺癌治疗打开新局面!
- 免疫治疗必读:下午3点前用药效果最佳!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 面对奥希替尼耐药,Necitumumab的加入能否逆转局面?
- HER2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生存及预后因素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