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食用油”被检测出致癌物?自查厨房是否有3种油,别再吃了
近期,一则关于食用油中检测出致癌物的报道再次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香港消费者委员会近期对50种食用油进行了测试,发现近六成的样品中含有基因致癌物环氧丙醇,其中部分样品的含量甚至超过了欧盟的安全标准。这些样品主要来源于超市和百货商店,包括橄榄油、椰子油、花生油和玉米油等多种类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事实上,国内每年也会对食用油的质量进行抽检。就在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8批次食品检验不合格的通知,其中内蒙古某商贸公司生产的小榨胡麻油被检测出含有超标的苯并芘,其含量是国家标准的4倍。
那么,食用油中的致癌物主要包括哪些呢?食用油中常见的不合格项目是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标,这通常与使用的花生原料未经安全检测有关,花生原料可能存在黄曲霉等霉菌污染,或在榨油过程中操作不当。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恶心、胃部不适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风险。此外,苯并芘含量超标也是由于原料品质差或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所致,长期摄入会增加患胃癌和食道癌的风险。还有过氧化值超标,这通常是由于食用油在运输过程中密封不严、接触空气、光照或微生物作用等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与胃癌、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有关。
在食用油的选择上,有三种类型的油建议消费者谨慎食用或避免食用:一是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因为可能会出现氧化酸败,长期食用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反应,加重肝肾负担;二是反复用于煎炸的油,因为这样的油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致癌物和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肥胖和增加疾病风险;三是未经检测的自榨油,因为小作坊的加工过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机器未定期消毒、生产环境不卫生、无法过滤原料中的有害物质等。
专家建议,日常用油应多样化,轮流食用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以保证营养均衡;注意油下锅的温度,一般在150℃~180℃为宜,避免油温过高;选择不透明的玻璃或瓷质容器存放食用油,以减少氧化;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避免过量摄入。
此外,有关寿命长短的研究表明,长寿的人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女性衰老时也会有一些征兆。同时,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如含有超标致癌物的衣物,对人体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管好这三步,RET融合肺癌患者少走弯路,活得更长更好!
- EGFR突变患者进展了别慌,从耐药检测到治疗选择这样做能找到新出路
- 这种药会降低10倍生存期,请肺癌患者警惕使用!
- 免疫治疗对EGFR突变肺癌有效吗?
- 新型免疫细胞疗法TILS,仅一次治疗为晚期头颈癌患者带来“稳定”的希望!
- 晚期肺癌跨过9年!他坦白秘密:抗癌4大法宝里,这件事最有效
- 演员李菁菁瘦到认不出 曾患乳腺癌如今已战胜病魔
- 临床植入式电极精准定位脑深部肿瘤边界
- 当FDA超级加倍重视OS,能否影响肿瘤药物研发格局?
- 预后极差、治疗选择有限 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迎创新疗法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