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失效”?四大基因突变揭示肺癌耐药原因
近年来,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肺腺癌(LUAD)尤其是带有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一线选择。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时会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无效。这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24例IV期肺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发现一些特定基因变异与耐药性密切相关,为未来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通常会对EGFR-TKI产生较好的反应,但部分患者却在治疗初期即出现了“原发性耐药”现象,治疗无效,导致病情进展较快。这项研究旨在探索产生原发性耐药的潜在机制,并识别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患者的治疗响应情况。
研究纳入了124例携带EGFR常见致敏突变(包括外显子19缺失和L858R突变)的IV期肺腺癌患者。基于无进展生存期(PFS),研究将患者分为三个组:
队列1(C1,原发性耐药):PFS小于等于3个月,共19人;
队列2(C2,反应不佳):PFS在3到8个月之间,共22人;
队列3(C3,反应良好):PFS大于等于8个月,共83人。
所有患者的基线样本都经过DNA靶向测序,以了解基因突变情况。
主要结果:四大基因突变与耐药性显著相关
在所有患者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TP53(65%)、MYC(19%)、CDKN2A(12%)、MUC16(12%)和RBM10(12%)。但在C1组(原发性耐药)中,特定基因突变的频率显著升高,尤其是PIK3C2G、STK11、EPAS1和BTG2,这四种突变基因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缩短显著相关。
通过多变量Cox分析,进一步发现以下关联:
PIK3C2G突变:与PFS缩短显著相关,风险比(HR)达15.70;
STK11突变:风险比为17.04,提示该基因与耐药性强关联;
EPAS1突变:HR为11.99,与病情进展显著相关;
BTG2扩增:HR为9.53。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EGFR-TKI治疗原发性耐药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肺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特定的基因突变,如PIK3C2G、STK11、EPAS1和BTG2,可能是原发性耐药的重要标志物。这一发现对指导精准医疗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临床医生可以基于患者的基因图谱,筛查是否存在这些耐药突变,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揭示肺癌患者在EGFR-TKI治疗初期产生耐药的潜在机制,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参考依据。下一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如何针对这些耐药突变设计出更为有效的组合疗法,进一步改善带有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预后。
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管好这三步,RET融合肺癌患者少走弯路,活得更长更好!
- EGFR突变患者进展了别慌,从耐药检测到治疗选择这样做能找到新出路
- 这种药会降低10倍生存期,请肺癌患者警惕使用!
- 免疫治疗对EGFR突变肺癌有效吗?
- 新型免疫细胞疗法TILS,仅一次治疗为晚期头颈癌患者带来“稳定”的希望!
- 晚期肺癌跨过9年!他坦白秘密:抗癌4大法宝里,这件事最有效
- 演员李菁菁瘦到认不出 曾患乳腺癌如今已战胜病魔
- 临床植入式电极精准定位脑深部肿瘤边界
- 当FDA超级加倍重视OS,能否影响肿瘤药物研发格局?
- 预后极差、治疗选择有限 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迎创新疗法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