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Ugur Sahin及其同事描述了首个人类黑色素瘤RNA疫苗1期临床试验的中期结果,令人鼓舞的是,结果显示,黑色素瘤疫苗FixVac能诱导机体的效应T细胞对肿瘤相关抗原(TAAs,tumour-associated antigens)产生反应,并能介导免疫检查点阻滞剂(ICB)对经历晚期黑色素瘤的患者产生持久客观的反应。
免疫疗法能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从而就能使得部分癌症患者的疾病快速完全缓解,这种疗法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实际上其仅能对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发挥治疗作用,因为肿瘤非常狡猾,其能有效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阻断名为TREM2蛋白的功能或能增强标准免疫疗法药物的治疗效应,从而就有望完全消除肿瘤;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为更多癌症患者提供一种释放免疫疗法力量的潜在新方法。
癌症,被认为是一类与年龄很有关系的疾病。65岁以上,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和相关死亡率大大增加。然而,关于衰老与癌症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的了解还相当少。
诺华(Novartis)近日宣布,评估在研抗PD-1疗法spartalizumab(PDR001)联合靶向疗法Tafinlar(dabrafenib,一种BRAF抑制剂)和Mekinist(trametinib,一种MEK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III期COMBI-i研究没有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主要终点。
根据一项为期4年的新研究,来自美国HonorHealth研究所和希望之城转化基因组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称为COMBAT的临床试验(NCT02826486)中展示了胰腺癌患者如何从免疫疗法中获益。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L-8040, a CXCR4 antagonist, in combin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and chem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the COMBAT trial”。
近年来,肿瘤靶向微生物已成为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载体或治疗剂,例如卡介苗杆菌、厌氧菌、溶瘤病毒等。由于实体瘤内的低氧、免疫抑制和独特的生化微环境,这些细菌可以选择性地定植在肿瘤组织中。 据了解,某些类型的细菌可以将近红外(NIR)吸收剂递送到肿瘤中以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控制上皮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子,其高表达或异常激活与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多种癌症的肿瘤进展和治疗耐药有关,因此,常被用于上皮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当地时间8月17日,G1 Therapeutics宣布美国FDA已接受其Trilaciclib,作为接受化疗治疗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骨髓保护疗法的新药申请(NDA),并给予优先审查,处方药用户收费法(PDUFA)目标日期为2021年2月15日。
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近日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液体活检的新研究,为癌症早期诊断带来了潜在的全新方法。 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和威尔·康奈尔医学研究所(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团队报告说,由肿瘤和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和颗粒(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particles,简称EVP),携带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癌症检测,并确定癌症的类型。 “一小管血液中就含有数十亿EVP,这意味着,癌症患者有大量的癌症相关EVP可供临床医生用来诊断。”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David Lyden教授介绍。
众所周知,化疗、手术等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利用外力来消灭肿瘤。而免疫治疗,则是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生长。疾病的发生和免疫力有关,普遍认为免疫力越强,治疗癌症的效果就越好。 但是,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文章颠覆了我
近两年来,多款“不限癌种”疗法获批上市,其中包括TRK抑制剂Rozlytrek(entrectinib)和Vitrakvi(larotrectinib)以及RET抑制剂Retevmo(selpercatinib)。它们的成功,让基于跨越多种组织类型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创新疗法成为抗癌疗法开发的一个重要策略。
今日,致力于开发精准抗癌疗法的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公司报告了其主打候选药物repotrectinib在注册性2期临床试验TRIDENT-1中获得的中期数据。该公司同时宣布,基于近期来自美国FDA关于TRIDENT-1试验设计的监管反馈,这一候选疗法的研发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前段时间,《Gut》上发表了一篇胃癌相关文章,核心内容是:法国里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Melina arnold等的一项“预测至2035年胃癌发病趋势的全球评估”研究显示,预计未来总体的胃癌发病率将持续下降,并且在越来越多国家胃癌将变得“罕见”。研究中特别提到,虽然中国胃癌发病率在下降,但距离“罕见”仍相差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国人热爱高盐饮食、高浓度白酒、烧烤以及熏制食品,以及感染幽门螺杆菌。
染色体外DNA(ecDNA),是一种从稳定的基因组DNA上脱落下来的DNA,以单链或双链环状存在,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癌基因的表达。此外,ecDNA上带有的原癌基因使肿瘤细胞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响应肿瘤内部环境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基因突变不断积累和致癌物质的持续暴露会导致人体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大多数致癌物质存在于环境中,但人体自身也能产生一些致癌物质。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多篇论文。学术经纬团队也将在这篇文章中择选一些亮点,与各位读者分享。 第一篇论文来自哈佛大学庄小威教授与Bogdan Bintu教授的联合团队。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成像技术,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与转录活性。研究人员们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质的3D结构调控了许多基因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够看清染色质的3D结构,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