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se1驱动的ALK激活作为非突变型NSCLC的新型致癌机制,填补了此类患者治疗选择空白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新困境与新机遇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靶向治疗已对携带EGFR、KRAS、ALK等常见致癌突变患者带来显著疗效。然而,约35%至50%的NSCLC患者不携带这些酪氨酸激酶突变或重排(即非突变型患者),他们难以从现有靶向药物中获益。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开发新的致癌机制与治疗方法,成为肺癌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和热点。
RNase1非典型功能激活野生型ALK,驱动肿瘤恶性进展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分泌型核糖核酸酶1(RNase1)具备非典型的致癌机制——它能结合并激活肺癌细胞中的野生型ALK蛋白,进而启动肿瘤相关下游信号通路。此种RNase1驱动的ALK活化(RDAA)使癌细胞表现出增强的增殖、迁移和集落形成能力,体现出较强的致癌潜力。
体内成纤维细胞模型验证了RDAA在肿瘤形成中的推动作用,凸显其作为肿瘤致癌驱动因子的角色。
RDAA阳性肺癌对ALK抑制剂敏感,临床治疗潜力明显
研究进一步证明,携带RDAA特征的肺癌细胞对FDA批准的ALK抑制剂表现出高度敏感。在来自RDAA阳性细胞系和患者异种移植瘤模型中,ALK抑制剂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延长了动物的生存时间。
免疫组化检测分析人类NSCLC组织,RDAA阳性患者比例约为8.5%-10.4%。在接受ALK抑制剂治疗的9例RDAA阳性患者中,5例获得客观缓解(响应),2例甚至实现完全缓解(CR),显示出显著的临床获益。
诊断与治疗意义:为非突变型NSCLC带来突破
这项研究明确揭示了RNase1驱动的ALK激活作为非突变型NSCLC的新型致癌机制,填补了此类患者治疗选择的空白。RDAA不仅是潜在的致癌驱动因素,也成为有效的治疗靶点,提示临床可通过检测RNase1与磷酸化ALK状态进行患者筛选,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
针对RDAA的ALK抑制策略,有望为大量非突变型肺癌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文章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管好这三步,RET融合肺癌患者少走弯路,活得更长更好!
- EGFR突变患者进展了别慌,从耐药检测到治疗选择这样做能找到新出路
- 这种药会降低10倍生存期,请肺癌患者警惕使用!
- 免疫治疗对EGFR突变肺癌有效吗?
- 新型免疫细胞疗法TILS,仅一次治疗为晚期头颈癌患者带来“稳定”的希望!
- 晚期肺癌跨过9年!他坦白秘密:抗癌4大法宝里,这件事最有效
- 演员李菁菁瘦到认不出 曾患乳腺癌如今已战胜病魔
- 临床植入式电极精准定位脑深部肿瘤边界
- 当FDA超级加倍重视OS,能否影响肿瘤药物研发格局?
- 预后极差、治疗选择有限 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迎创新疗法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