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旗下肿瘤学公司Tesaro近日公布了肿瘤免疫疗法PD-1单抗dostarlimab(前称TSR-042)I/II期临床研究GARNET的数据,该研究在接受含铂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病情进展的复发性或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开展,初步结果显示,无论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如何,dostarlimab治疗均表现出临床意义和持久的缓解率。安全性结果表明,dostarlimab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安全性符合抗PD-1疗法的预期。这些数据将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2019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年会上公布。
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术(Drug-ElutingBeadsTranscatheterAterialChemoembolization,DEB-TACE)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介入治疗发展初期,由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混合小颗粒的栓塞载体治疗实体肿瘤演变而来。矽球是临床最早应用的微球,1960年Luessenhop与Spence将它用于脑血管内,1978年KATO公司制成含抗肿瘤药物的乙基纤维素微球,首次将化疗与栓塞结合在一起[1]。
研究表明,阻断免疫结合位点的PD1/PDL1疗法在晚期结直肠癌(CRC)中有效,但迄今仅适用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患者。这类患者的疗效是明显的:II期CheckMate-142试验表明,这类患者选用纳武单抗(nivolumab)和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治疗后,客观的应答率(ORR)为55%,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71%,1年总生存率(OS)为85%。但只有4%的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或DNA错配修复缺陷,并有可能从这种治疗中受益。在这个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其他免疫结合点抑制剂和抑制剂组合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患者中的疗效。本文分享了在2019年胃肠癌研讨会上的一些新的研究。
肿瘤与非感染性炎症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有专家把肿瘤比喻为“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或者比喻为“抗生素杀不灭的炎症”。
日前,罗氏(Roche)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其抗PD-L1单抗疗法Tecentriq(atezolizumab)获得FDA批准,结合化疗成为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疗法。Tecentriq成为目前获批一线治疗ES-SCLC的唯一肿瘤免疫疗法,同时也是20多年来ES-SCLC患者首次获得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旗下肿瘤学公司Tesaro近日在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的2019年第50届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女性癌症护理年会上公布了PARP抑制剂类靶向抗癌药Zejula(中文品牌名:则乐,通用名:niraparib,尼拉帕尼)维持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ENGOT-OV16/NOVA的新分析数据。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报道一种细胞身份开关保护一种促进癌症的遗传途径免受靶向治疗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3月13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EB1 suppression sensitizes KRAS mutant cancers to MEK inhibition by an IL17RD-dependent mechanism”。论文通讯作者为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胸/头颈医学肿瘤学副教授Don Gibbons博士。
PI3K信号传导在癌症进展中作用,包括细胞代谢,生长,存活和运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靶点。BYL719(alpelisib)是诺华研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α特异性PI3K抑制剂,以下对该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报道,看看该药对难治性肿瘤的疗效如何。
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棘手,用传统化疗的5年生存率只有5%,可见其预后之凶险。今天小编将给大家展示一例新鲜案例,尽管患者体能不佳,无法接受化疗,医者却以出奇制胜妙招成功挽救。案例中的跨癌种靶向治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类似于PD1、NTRK靶向药的兴盛,日后这种精准治疗模式或将成为攻克癌症好手。
原发性肝癌是中国第三位致死性肿瘤,其中85%~90%以上是肝细胞癌(HCC)。根据巴塞罗那临床分期系统(BCLC)的定义,进展期/晚期HCC指失去手术切除可能,并出现门静脉侵袭,肝外转移的恶性原发性HCC。晚期HCC通常缺少手术指征,除少数给予局部治疗降低肿瘤负荷,提高生存质量的姑息治疗外,主要采用系统性治疗。晚期HCC治疗方法包括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近两年,随着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肿瘤免疫治疗因其突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中晚期HCC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综述将着重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肿瘤免疫疫苗、溶瘤病毒、溶瘤细菌、免疫细胞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方法在HCC治疗中的应用及未来。
阿法替尼(Afatinib,BIBW2992,商品名Gilotrif和吉泰瑞)是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多靶点蛋白激酶不可逆抑制剂,属于第二代EGFRTKI,在美国已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具有EGFRDel19、L858R、L861Q、G719X和/或S768I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最难治疗”的一种类型,在年轻女性中更为常见。之所以称为“三阴”,是因为乳腺癌常规的3个主要治疗靶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所以三阴性乳腺癌缺乏有效的靶向药,多数患者只能依靠化疗,且疗效不佳,容易复发和转移。
近日,罗氏(Roche)旗下明星药物赫赛汀皮下注射剂Herceptin Hylecta通过了FDA批准,用于:a.用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联合化疗;b.单独或联合紫杉醇用于既往已经接受一种或多种化疗方案治疗的转移性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此次获批,势必会加强赫赛汀的抗癌功用,对赫赛汀来说又是一次突跃。自赫赛汀1998年首次获批至此二十年来,该药物一直很优秀,不断"攻城略地",取得了广泛认可,销售额也一直在攀升!下面,笔者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该药物的光辉历程。
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生物仿制药Trazimera(trastuzumab-qyyp,曲妥珠单抗),用于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及HER2过表达阳性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的治疗。
免疫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使用中近年来进步神速,已有大量的数据支撑免疫PD1的有效性,并有多个获批适应症。然而,免疫治疗却有“死角”,其中EGFR/ALK突变患者用PD1的疗效并不理想。对此,LungCancer上发了一篇新文章,就用PD1联合CTLA4治疗多次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患者,且纳入人群包括预后不好的脑转病人。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篇文章,见识下免疫联合疗法在晚期肺癌中的风采。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EGFR-TKI药物进行治疗,但是5%~10%的存在EGFR敏感突变患者对EGFR-TKI治疗会产生原发性耐药。近日,一项来自中国台湾的回顾性研究评估了对EGFR-TKI治疗产生原发耐药的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刊登在LungCancer杂志上,显示PD-L1高表达提示EGFR突变肺腺癌对EGFR-TKI的原发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