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R靶向治疗是肺癌领域近几十年最大的治疗突破,为广大EGFR突变患者带来了高效低毒长生存治疗方案,让肿瘤患者首次看到“肿瘤慢性化”治疗管理未来。近几年,靶向药物发展继续高走,不仅涌现出新一代的高效药物,同时在靶向联合其他治疗方面也进展颇丰。其中,靶向联合抗血管药物治疗近期结果丰硕,切实提高了EGFR人群的疗效,值得临床关注和使用。
日前,FDA批准默沙东(MSD)的重磅抗PD-1疗法Keytruda与Inlyta(axitinib)构成的组合疗法,作为一线疗法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这是继nivolumab与ipilimumab去年获得FDA批准一线治疗晚期RCC之后,第二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疗法获批成为治疗晚期RCC的一线疗法。
目前关于卵巢癌的治疗,集中在手术和化疗,除此之外还有3种有前景的策略:抗血管生成疗法、PARP抑制剂和免疫疗法。昨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学习了卵巢癌的靶向治疗,集中在抗血管和PARP抑制剂。今天我们看下免疫治疗在卵巢癌领域取得哪些进展?
胆道癌(BiliarytractcancerBTC)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是肝胆系统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多数患者被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晚期,因此胆道恶性肿瘤预后极差,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吉西他滨作为一线化疗药物持续了十几年,直到被顺铂/吉西他滨联用取代。但一线化疗进展耐药后,胆管癌患者多数没有更好的治疗选择,病情经常迅速恶化,最近靶向及免疫治疗火热发展起来,为胆管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研究,希望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参考。
高效低毒靶向药在晚期肺癌治疗中至关重要,精准医学成功大幅度提升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近几年,国内肿瘤治疗紧跟世界舞步,一些如奥希替尼、艾乐替尼、色瑞替尼等好药的强势上市让众多国内患者拨云见日,带来新希望。2019年,更多新的靶向药正蓄力待发涌入中国市场。已有不少好药已获得国家CDE受理审评上市,跨及数个靶点,小编今天就抢先给大家介绍数个值得期待上市的热议药。
近年来免疫治疗地位虽然不断攀升,但是在非小细胞肺癌一线的脚跟仍站立不稳。而免疫联合化疗虽获得多项成就,不过对患者的经济及身体要求较高,临床使用受限制,我们还是寄望于免疫单药能有所开拓。目前除了K药在PDL1≥50%患者取得获益优势外,今年的ELCC报出了另一免疫PDL1单抗Durvalumab(Imfinzi,I药)单药在MYSTIC研究中肺癌一线数据,获得生存获益趋势。以下给大家细讲I药在NSCLC的亮眼表现。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其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3位,其死亡率和复发率却高居第1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卵巢癌的初始治疗包括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以及以铂类为主的化疗。约8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总体预后较差。尽管卵巢癌初治缓解率可达60%-70%,绝大多数患者会面临复发的困局。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是目前非常棘手的课题,常见的治疗方式有化疗、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分子靶向治疗等。根据卵巢癌初始治疗后复发时间的早晚,将复发卵巢癌患者分为铂类敏感和铂类耐药两大类。卵巢癌在初始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6个月内复发为铂耐药复发,6个月及以上复发为铂敏感复发。
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备受全世界瞩目、正掀起肿瘤治疗的革命,引领癌症治疗的变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旨在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抗击癌症,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癌细胞死亡,具有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实质性改善患者总生存期。
昨天起至本月21日,为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记者获悉,即日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我国首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进入“普法期”,该原则涉及42种新型抗癌药,将指导临床规范、合理用药,坚决打击抗癌药滥用。
「医悦汇」:凯美纳已经上市7年,中国创新药物进入迅猛发展的时代,您如何看待近些年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历程? 石远凯教授:近些年来,中国创新药物的研发进入了快车道,肿瘤药物领域是创新药物研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领域。贝达药业研发的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自2011上市至今已有7年多的时间,它的上市标志着中国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从仿制转向了自主创新。
大多数CAR-T细胞疗法需要靶向癌细胞特异性抗原。现在,有一种新的方法靶向肿瘤周围的环境,这种方法源自由羊驼、骆驼和美洲驼自然产生的“纳米抗体”。在小鼠模型中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地抑制了黑色素瘤和结肠癌,此为目前无法用CAR-T细胞疗法治疗的实体瘤。
研究人员报告说,一种实验性药物可以显着迅速地缩小致命的皮肤癌肿瘤。 27名患有晚期黑色素瘤的患者中有17名患有新药,称为PLX4032,肿瘤缩小。在两名患者中,肿瘤完全消失。 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医学博士Paul Chapman说,结果是“史无前例的” 。 在一位接受过成像扫描前后的患者中,肿瘤“完全愈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他告诉WebMD。
近日,恒瑞医药启动了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的Ⅲ期临床试验,拟在国内招募590人,评价马来酸吡咯替尼片联合曲妥珠单抗加多西他赛对比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加多西他赛一线治疗HER2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目前拓展的第3项适应症,吡咯替尼未来也有望成为国内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的基石用药。
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除了化疗和靶向治疗外,免疫治疗自获批以来,在肺癌发展得尤为火热,不仅逐渐由后线转至一线,连靶向药盲区的小细胞肺癌也有了免疫抑制剂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如同靶向药会耐药一样,免疫抑制剂也不可避免会出现耐药问题。2016年7月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关于PD-1耐药的研究成果:42名PD-1有效的恶黑患者,经过长期随访,有15名发生了耐药,耐药比例在35%。那么,免疫抑制剂耐药后怎么办呢?本文介绍的这两个研究可供您参考。
近日我们平台的一位肝癌患者给我们反馈了经过目前治疗方案后的肿瘤标志物检查报告结果,AFP为1.8ng/ml,CT结果也显示缩小了一半,疗效喜人。
肿瘤驱动基因靶点探索无穷尽。4月12日(美国时间),又有新靶点FGFR的靶向药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膀胱癌,成为首个膀胱癌获批的靶向药,亦是FGFR靶点的第一个获批药物。其实,FGFR突变广泛分布在许多癌种,也有不少的在研靶向药已经报出了很漂亮的数据。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FGFR在肺癌、肝胆、胆管癌、胃癌、膀胱癌等各大肿瘤的临床研究数据,了解又一跨癌种治疗的冉冉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