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指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冬春季主要是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多表现出普通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但也有可能出现肺炎或者其他并发症发展成重症病例。
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肺癌患者延迟甚至失去抗肿瘤治疗的机会。多数肺癌患者是老年人,并且恶性肿瘤原发于肺部,部分患者重度吸烟,基础肺功能进一步受损,一旦合并新冠感染,可能加重其原有的肺部症状和出现肺部炎性改变,导致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延期。严重者甚至体力状况评分下降,不得不中止抗肿瘤治疗。
精准医学的概念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一次国会上提出的。“精准”是要基于肿瘤患者的总体情况和个性化的分子特征,从而更精准地诊断和治疗。要做到精准的治疗,毫无疑问精准的检测非常重要。
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国内外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在美国,26%的乳腺癌患者年龄为65~74岁。保乳治疗目前已是国际公认的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乳腺癌保乳手术后行放射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新辅助治疗已经成为结直肠癌特别是直肠癌的重要治疗策略,新辅助联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策略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结肠癌中,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可能与可切除结肠癌的预后改善密切相关,FOxTROT研究提示,新辅助治疗联合辅助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佳的生存和获益,这为指南更新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未来临床中结肠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tissue agnostic”是指特定靶点的检测不依赖于组织,例如该靶点可在肺、肠、胃等组织以及在其他癌种中有表达,而且通过“篮子试验”——不同癌种中有相同靶点的患者纳入同一研究,并验证了对应靶向疗法的疗效。基于此,药物监管部门才能批准“tissue agnostic”的药物适应证,药物监管部门批准“tissue agnostic”的初衷是可以外推至其他癌种。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如果临床试验时没有纳入某癌种,临床使用时临床医生可能会有所顾忌。真实世界中是否存在着对应靶向疗法对最初临床研究未纳入癌种无效的情况,也值得探索。
PD-L1表达水平是免疫治疗公认预测生物标志物,临床中,不同表达水平可指导晚期NSCLC患者中免疫单药和免疫联合疗法的使用。近期,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两项研究对免疫治疗“精准”获益人群和识别免疫治疗应答的其他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
现代乳腺癌的治疗模式综合了手术、系统治疗和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根据肿瘤分期、分子分型等因素制定的个体化新辅助化疗方案使乳腺癌的疗效逐渐提高,使更多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此外,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异军突起,作为将细胞毒性分子/药物通过连接子(Linker)连接到靶向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而构成的复合体,兼具小分子与抗体药物的双重优势,为HER-2 表达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令人欣喜的前景。 今年1月1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公告将抗HER2生物制剂恩美曲妥珠单抗(赫赛莱?),又叫T-DM1,作为中国首个乳腺癌ADC药物纳入医保,拉开我国乳腺癌治疗ADC时代的帷幕。
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EGFR ex20ins)突变发生率约占中国所有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2.3%,是EGFR第三大突变。然而,与EGFR常见突变相比,该突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这种困境持续了近20年。2023年1月10日,琥珀酸莫博赛替尼胶囊(以下简称“莫博赛替尼”)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进展且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过去的10余年里,肿瘤治疗方案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免疫治疗更是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成为了癌症治疗的“第五大支柱”,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年轻乳腺癌患者具有相对高风险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较差的预后,存在独特的医疗和心理社会需求,需要在临床上特别关注。近年来,年轻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多,已有多个国际组织针对其管理形成一定共识。中国年轻乳腺癌比例更高、发病年龄更低,面临的临床问题也有所不同,不少问题尚缺乏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
早期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R+HER2-)年轻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具有相对高风险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较差的预后,其基因组特征可能有助于揭示根源,并为筛药物分子靶点提供线索。近日,Annals of Oncology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阐述了HR+/HER2-极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组特征。
近期,美国肿瘤网络(The US oncology network)的学者在Future Oncology 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CIM)带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负担的真实世界研究。研究显示,由于CIM的发生,患者在生存质量和经济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压力。如何应对CIM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负担,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023年ESMO靶向抗癌治疗大会(2023 ESMO TAT)于当地时间3月6日至8日在法国巴黎举行,ESMO TAT被誉为“肿瘤学I期试验之家”,是处于早期临床开发阶段的新靶点和新药物的重要展示舞台。
ADC药物凭借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被誉为“生物导弹”,在乳腺癌精准治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引领了HER2+乳腺癌早期辅助治疗以及晚期二线及后线诊疗模式的变革。T-DM1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用于乳腺癌治疗的ADC药物,并在2023年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将为更多中国HER2+乳腺癌患者带来希望曙光。
目前头颈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探索如火如荼。其中,KEYNOTE-689正在探讨帕博利珠单抗用于可切除的局部晚期HNSCC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期待该研究数据的披露。此外,IMSTAR-HN研究将进一步评估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双免联合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HNSCC中的疗效,期待未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