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做好日常防范措施、提高免疫力、保证有充足睡眠等方式来降低感染风险。
肺癌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0%-85%,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针对特定信号通路和驱动因子的靶向治疗已成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式,肺癌也由此进入精准治疗的新时代。本期特别邀请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盘点中国肺癌靶向治疗新药进展。
放疗是肺癌治疗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免疫治疗时代,放疗更加灼灼生辉。放疗过程中可以诱导或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大量研究表明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免疫与放疗的最佳联合策略是目前研究探索的热点。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分子检测通常受限于肿瘤组织样本的不足。血浆游离DNA(cfDNA) 基因分型检测具有特异性,但敏感度中等。胸腔和心包积液cfDNA(PE-cfDNA)基因分型可进一步优化分子诊断并减少反复活检需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dostarlimab-gxly(Jemperli)治疗含铂方案治疗中或后进展,且不适合行根治性手术或放疗的、经FDA批准检测确认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复发性或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成人患者。
3月2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准许加速批准 retifanlimab-dlwr用于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的默克尔细胞癌(MCC)成人患者。
前列腺癌已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方案。新兴的针对PSMA的放射性配体疗法,例如177Lu-PSMA-617、177Lu-PSMA-I&T等将极大地提高前列腺癌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免疫治疗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CheckMate-649、CheckMate-648、CheckMate-577等研究的成功使得免疫治疗在上消化道肿瘤领域进入全部位(胃癌、食管癌、胃食管连接部癌)、全类型(鳞癌、腺癌)、全病程(辅助治疗、晚期一线、晚期后线)的“三全”时代。随着免疫联合其他疗法研究的继续开展、治疗方案的选择优化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突破引领食管癌免疫治疗2.0时代,让精准免疫治疗的春光真正惠及每一位食管癌患者。
2023年3月1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用于≥1岁且需要全身治疗的BRAF V600E突变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LGG)儿童患者。此外,FDA还批准了这两种药物的新口服制剂,适用于无法吞咽药丸的患者。此次批准主要基于CDRB436G2201研究。
琥珀酸莫博赛替尼胶囊(以下简称“莫博赛替尼”)于2023年1月10日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进入中国,用于治疗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进展且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核医学科是利用核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是现代精准医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基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前列腺癌影像评估已成为核医学研究热点,PSMA相关临床应用正逐渐兴起并可能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中有革命性突破。
ADC药物凭借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被誉为“生物导弹”,在乳腺癌精准治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引领了HER2+乳腺癌早期辅助治疗以及晚期二线及后线诊疗模式的变革。T-DM1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用于乳腺癌治疗的ADC药物,并在2023年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将为更多中国HER2+乳腺癌患者带来希望曙光。
我国7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在发现时已属于晚期,多伴有肝内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因此已无法进行手术根治性治疗。在欧美国家,根据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CLC),这类患者属于C期,一线治疗手段为靶向治疗药物仑伐替尼(商品名:乐卫玛)与索拉非尼(商品名:多吉美),以及以“A+T”(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为代表的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
所谓腹膜转移 (PM),是指原发灶癌细胞经血行、淋巴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的癌症转移形式,是恶性肿瘤三大转移途径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PM 是阑尾癌、卵巢癌和腹膜间皮瘤等原发性肿瘤转移的主要模式,其次为胃肠道肿瘤,而 PM 在软组织肉瘤、乳腺癌、皮肤癌和肺部原发性肿瘤患者中并不常见。
近年来,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治疗成为乳腺癌诊疗的热点问题。近日,《JAMA Onc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分析了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中HER2低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以期为乳腺癌精准治疗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面对流感,“防”大于“治”。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接种流感疫苗。肿瘤患者,由于病情原因及自身身体素质,接种要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