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igatinib,作为即将上市的,胆管癌的首个靶向新药,是一款针对FGFR亚型1/2/3的口服靶向药物。临床数据显示,胆道肿瘤中有13%~20%的患者携带FGFR2融合,Pemigatinib二线治疗晚期胆管癌患者的FIGHT202研究更新数据显示,针对FGFR2融合/重排的患者,其ORR为35.5%,其中3例患者完全缓解(CR),CR率为2.8%,DCR为82%。
大约有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ALK阳性的ALK抑制剂,但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耐药后疾病进展,比如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主要是因为药物无法有效渗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新一代ALK抑制剂包括色瑞替尼(ceritinib)、艾乐替尼(alectinib)、布加替尼 (brigatinib)已经在颅内表现出更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布加替尼(brigatinib)是最新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第二代ALK抑制剂,批准的剂量为初始90毫克,每日一次,7天之后,调整为180毫克,每天一次。本案例中的ALK阳性患者在进行克唑替尼治疗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颅内病灶),随后在接受高剂量布加替尼(brigatinib)治疗后病情仍未好转,但最终从ALK第三代抑制剂劳拉替尼( lorlatini
13日,Engage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开发的口腔吸入式疗法Staccato alprazolam,在治疗癫痫患者的2b期临床试验StATES中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在两分钟内停止癫痫,且在两小时内未复发的患者比例显著提高。
肿瘤是分期的:I期、II期、III期、IV期;不同分期的肿瘤,治疗手段和治疗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给众多肿瘤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也改变了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命运。2020年NCCN 小细胞肺癌指南更新,在一线首选方案中增添了“I”+化疗,“I”药联合化疗正式成为临床新的治疗选择。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就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分享一则病例,希望能让大家对战胜癌症更有信心。
春节过后,肿瘤患者有的需要准备返院治疗,有的也需要初诊。而处在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很多人的治疗都只能中断,依靠口服靶向药物来延缓肿瘤的发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通过对肿瘤杀伤性T细胞进行基因工程化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靶向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提升肿瘤细胞清除效果。CAR-T疗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抗B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功。尽管如此,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作为CAR-T疗法的一个常见急性副作用,大大削弱了其为患者带来的益处。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12日上线了一项有关癌症诊断的重要研究。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科学家,训练人工智能从血液中鉴定来自微生物的线索,不仅可以识别出癌症,还能对不同类型的癌症做出区分。研究机构评价说,这项新的诊断工具,“可能会改变人们观察和诊断癌症的方式”。
2020年03月11日,FDA加速批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肝细胞癌二线新适应症,双肿瘤免疫疗法可使肝细胞癌患者CR 8%, PR24%,至此,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覆盖4种癌症,分别是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结直肠癌和肝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适应症仍在上市审评阶段。
“肝内胆管癌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15~20%,且呈上升趋势。大部分肝内胆管癌病人初次就诊时常伴有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而失去手术根治机会。以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被推荐为治疗晚期胆管癌的一线方案,客观反应率(ORR)为15~26%,且常发生耐药。目前,临床上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
紫杉类药物是乳腺癌治疗中广泛使用的经典化疗药物。临床实践中,四种紫杉类药物的使用方法和适用人群存在差异。此次特邀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物临床实验中心李苏教授从临床药学结合临床医学的角度,围绕药物结构、药理机制、给药剂量、给药频率、临床研究设计、疗效数据、指南推荐等方面,探讨紫杉类药物临床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免疫治疗在乳腺癌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后线有效率有限,唯一的阳性成绩是三阴乳癌一线采用atezolizumab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的方案。后续的研究结果一直在重复该适应症的验证。而近期,一项将免疫药物用于三阴乳癌新辅助的临床研究获得阳性结果,赫然刊登在新英格兰杂志上。这项Keynote-522试验数据表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作为三阴乳癌新辅助治疗,与单纯化疗相比,病理完全缓解率更高,毒性更小。第一次将免疫治疗提向早期乳癌的新辅助治疗层面。
说起胆道肿瘤,主要包括胆囊癌(GBC) 和胆管癌(CCA)。目前这类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放化疗为主,但是易复发,目前还没有获批特定的靶向和免疫药物,可以说胆道肿瘤患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究竟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能不能救人于危难之中,首先要看这类患者体内是否有药物对应的靶点突变,也就是说要做基因检测。今天给大家分享基因检测在胆道肿瘤治疗中开辟的新天地!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BMC旗下的乳腺癌专刊BCR发表的一篇通信引起了小编的注意。该通信是教授William B. Grant就Colditz教授发表的一篇文章写给杂志编辑的的信。基于初诊小叶型原位癌的黑人女性在接下来90个月中发展成为侵润性癌的几率比白人女性高出33%这一观察,Colditz的文章得出了偏向种族主义的结论,而教授B则认为,黑人女性体内更低的维生素D水平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胰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也被称为“癌症之王”。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患者在首次发现时往往已经是晚期,加之胰腺癌容易快速扩散,即便手术切除后也经常复发,这些特点都让其诊疗充满挑战。
3月11日,Insight 数据库显示,豪森1类新药「甲磺酸阿美替尼片」(曾用名:甲磺酸奥美替尼片)完成技术审评,处于「在审批」状态,预示着首个国产三代EGFR-TKI即将登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