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肿瘤后,许多患者在饮食上如履薄冰,更是将海参一类的海产品视为“发物”,对其敬而远之。那么:
癌症转移(cancer metastasis)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据统计,90%癌症患者的死亡是因为转移病灶。然而“没有一个获批药物特异性靶向癌症转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转化科学促进中心(NCATS)的Juan Jose Marugan博士说:“而且,我们并不是完全了解癌症转移的过程。”
随着肿瘤治疗的不断突破,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开始加入抗肿瘤战斗中,化疗仍是至少未来的十年内抗肿瘤治疗的主力军。如何让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还能有质量的生活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但凡有患者接受放化疗,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就会如影随形,主要包括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恶病质,口腔黏膜炎,骨转移,造血生长因子减少等。 恶心呕吐药物选择众多
9月23日消息,卫健委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促进境外新药在境内同步上市,畅通临床急需抗癌药临时进口渠道。 以下为文件全文: 健康中国行动 ——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
癌细胞比健康细胞消耗糖的速率更高,同时它们也渴望氨基酸。埃默里大学Winship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利饥饿来选择性地阻止白血病生长的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可用的抗癌治疗手段是越来越多: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还有各种各样的微创治疗(射频、介入、粒子植入、热疗、冷冻等等)……
这几年,有不少可以对抗肿瘤的新技术和新药物,比如大名鼎鼎的肺癌神药泰瑞沙(9291)和免疫治疗药物PD-1抗体,无数的肿瘤患者可以获益,部分幸运的患者可以痊愈。
在最近发表在《PNA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描述了一种与癌症相关的蛋白质“mitoNEET”如何关闭线粒体外侧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
胰腺癌治疗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围绕肿瘤所形成的防御屏障,这种“间质促纤维增生”(desmoplastic stroma)常常会阻止化疗直抵肿瘤位点,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特温特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间质哪一部分最容易被攻击,此外他们还发现一种特殊肽类或能充当攻击者的角色,研究者表示,将这种肽类与细胞抑制剂相结合就能明显减少肿瘤的体积。
65岁的年纪,得了十分凶险的癌症、被医生判定不能活过半年,他却靠这三种非常“怪”的抗癌方法,让肿瘤20年乖乖不复发!来一起看看癌症患者徐老的故事吧!
营养不良是癌症患者常见的营养问题。抗肿瘤治疗过程会给患者带来一些营养代谢损伤,导致消化和吸收能力的下降,最终会造成营养不良,严重者影响进一步的治疗,甚至降低生存率。
众所周知,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大量的正常细胞,若无法通过饮食及时补充营养,极有可能面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恶液质出现、并发症等种种问题,这令许多患者家属揪心不已。
今天是CSCO第二天,在上午国宴1厅的晚期胃癌治疗专场,胃癌这些年的研究进展确实令人鼓掌。今天给大家分享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张涛主任带来的“HER2阳性胃癌治疗现状与未来”的主题,针对目前国内HER2检测以及治疗带来新的思考。
在CSCO大会第一天上午海峡厅的全体大会的论文交流专场,来自东部战区总医院的业界大咖秦叔逵教授以《呋喹替尼三线治疗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的III期临床研究(FRESCO)中的肝转移亚组分析》为题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指导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与觅健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中显示:36.27%的癌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8.42%的癌症患者担忧家庭压力,有13.21%的患者表示在近一周内有自杀倾向。总体来看,睡眠障碍、家庭压力和压抑是癌症患者三大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癌症病人在被诊断为癌症之后,之后的生存时间可能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