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癌之一,常规疗法的治疗效果甚微,患者的两年存活率仅有15%左右。而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瘤内部不同细胞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或许导致了治疗耐受性的产生。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Genome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邓迪大学和威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人类和蠕虫的数据深入阐明了诱发癌症的突变原因,研究者表示,对秀丽隐杆线虫动物模型的对照试验结果或与人类有关,这或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完善对癌症发病机制的理解。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癌之一,常规疗法的治疗效果甚微,患者的两年存活率仅有15%左右。而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神经胶质瘤内部不同细胞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或许导致了治疗耐受性的产生。 该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寻找能够阻断胶质瘤恶化的通路。 为此,来自jackson lab的研究者们对小鼠肿瘤移植模型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患者样本进行分析,探究了演化过程中基因组的变化趋势,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这一研究中,作者发现肿瘤的恶化往往是由染色体上的"冗余"DNA片段中的促癌基因介导。 通过对小鼠以及患者样本中的肿瘤细胞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发展阶段的同一细胞中一些基因的拷贝数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地,当癌基因的数量增加,即发生扩增,会导致癌化的发生或者维持癌化的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淋巴管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LEC)或会促进黑色素瘤扩散。
2017年是CAR-T疗法的元年,两款重磅CAR-T疗法先后获批。虽然这一革命性疗法为患者带来了曾经难以企及的治疗希望,但它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疾病复发、治疗毒性和特异性杀伤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Wilson Wong博士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种他们称之为“瑞士军刀”的新型CAR-T疗法,有望成为CAR-T疗法的2.0版。这一结果近日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细胞》上。
盗汗指的是入睡后异常出汗、醒后止汗,严重的盗汗会将床单或睡衣打湿。伴随低烧的盗汗是结核病的典型症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种情况可引起盗汗。近日,美国《预防》杂志刊文,盘点了夜间盗汗预示的7项健康风险。 1。心血管病。根据2014年发表在《国际妇产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常盗汗的中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升高。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使女性出现盗汗的几率升高,而这几种病都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2。感染。身体抵抗感染或疾病时,盗汗现象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直至其他症状逐渐消退。 3。甲状腺功能紊乱。夜间盗汗是甲亢的常见症状,其他与激素相关的疾病也有可能引发盗汗。 4。药物副作用。盗汗是许多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之一,如抗抑郁药和某些治疗癌症的药物。糖尿病人如服用降糖药过量,血糖水平降得过低的话,也会出现盗汗。
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GIS)科技研究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机器学习计算机模型(一种人工智能模型,AI)来准确寻找肿瘤突变。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非编码DNA的新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胃癌。这项研究开发出的新技术将在未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其他肿瘤中非编码DNA突变的影响。 癌症是全球最大的致死因之一,而胃癌是全球第四最致命的癌症。癌症由于DNA突变导致细胞异常生长所致。我们基因组中那2%的可编码DNA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其他98%的非编码DNA仍然处于无人所知的状态。非编码DNA可以调节基因活性,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基因区域的基因突变也会促使癌症的发生发展。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创造了两种AI方法扫描212个胃癌组织的全基因组,如果使用现有的标准模式计算机,需要30年才能将数
当我们在身上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斑块、肿块或息肉时,或许就需要找医生看一下,这时候医生就会将从患者身上切除的组织送去检测,来确定该组织是否处于癌变前期;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提醒我们癌症如何发生? 我们的身体由200多种基本元件或细胞类型组成,其能够形成机体的器官,比如心脏、大脑、皮肤等,随着时间延续,这些细胞会不断更新换代来维持机体的器官保持健康以及正常的功能。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再生(控制细胞死亡的程序)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但偶尔也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在控制细胞再生速度和效率的守门过程中,该过程随后就会开始失控。 我们的年龄越大,细胞再生和自我更新的次数就越多,同时其出现错误的概率就越大,这就是为何我们把癌症称之为一种年龄相关的疾病,因为随着机体年龄的增加,癌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癌症前期与癌症有何不同
全世界的新发肝癌病例一半在中国。八成患者在诊断出肝癌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时机。肝功能是衡量肝脏健康的一个指标,如果肝功能下降,会体现在身体的各个方面。肝不好2个部位会有疼痛感。 1、肝区痛 右下腹偏上就是肝区,是肝脏的映射区。如果肝胆出现病变,这个部位会有刺痛,钝痛的感觉。如果是肝脏肿瘤,还有拉扯痛的感觉。一般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肝癌等疾病都会出现右下腹部疼痛的情况。特别是已患有肝炎,或有肝炎史的患者,出现肝部疼痛的可能性更大。 2、右肩膀痛 这可能是肝脏肿瘤增大后,疼痛出现放射导致的。有些患者会向左侧放射或者后背肩膀放射,感觉后背较沉。 当肝脏肿瘤逐步增大,有可能会压迫附近的横膈膜,亦可压着肺部以下的肌肉神经。而这些被压着的神经正好是连接右肩的神经,就会引发右肩疼痛。 肝病恶化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田晓航)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口服药物伊沙佐米日前获国家批准进入我国市场。专家表示,抗癌药、创新药加速入市,将为我国骨髓瘤患者带来更多用药选择和更便捷的治疗方案。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侯健教授介绍,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发病率居血液恶性肿瘤第二位。该病会导致全身多处骨骼发生骨质破坏、反复骨折和骨痛以及骨髓、肾脏、免疫系统等严重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一直以来,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和手段匮乏。由于疾病本身特征,患者在一线治疗达到缓解后经历反复复发,国内已上市药物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同时国外创新药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不少患者望“药”兴叹、饱受病痛折磨。 抗癌药、创新药加速入市正在改变这一局面。侯健教授表示,作为全球首个口服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的获
【前列腺癌细胞有致命弱点吗】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通过利用细胞加速代谢来选择性杀死前列腺癌细胞的新方法,在线杂志《eLife》上报道了他们的发现。
【维生素C作为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迄今为止的证据】如果看到标题为富含某某食物的饮食有助于抗癌,那么我们的建议就是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维生素C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去年的头条新闻可能会让你相信吃桔子可以治愈癌症。
过去十年来由于几种新疗法(如BRAF和MEK抑制剂)被批准,晚期或者转移性黑素瘤病人可以有更长的无癌时间,但是大多数病人最终都会产生耐药性,肿瘤复发。一组来自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正在探索黑素瘤如何对BRAF抑制剂产生耐药性,试图找出更有效的新策略。他们检测了联合靶向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是否是一种安全而更有效的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常对化疗产生耐药性的恶性乳腺癌。一个长久未解决的问题是这种耐药性是由于化疗对预先存在的克隆的选择还是化疗期间获得了新的基因突变导致。
【蛋白质能减缓肠道肿瘤的生长】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果蝇肠道中干细胞的新机制。此外,还发现一种蛋白质可以减缓肠道组织肿瘤的生长。更好地了解这些机制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人类肠道内的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并有助于开发新药物来治愈它们。研究结果现在发表在科学期刊《干细胞报告》上。
近日,日本工程和IT综合企业日立(Hitachi)公司准备开始进行世界首例通过尿液样本进行的癌症检测,这将极大地促进对这一致命性疾病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