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恶化和消退的分子机制被发现
周围神经系统肿瘤(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是一种最常见的儿童肿瘤类型,虽然其中一些肿瘤会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自行消失,比如神经母细胞瘤,但其它肿瘤即使经过强化治疗也会继续生长。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不同肿瘤亚型和其预后背后的特殊遗传因子,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临床医生准确预测患者疾病的临床进展过程,并对患者采取合适的疗法进行治疗。
研究者Johannes Schulte博士表示,本文研究结果或能提供一种新方法来对不同的神经母细胞瘤表型进行分类,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成功解析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遗传代码;文章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RAS和p53癌症信号转导通路的突变,这两种通路发生改变与患者不良预后直接相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有些携带突变的患者还会发生肿瘤的自行消退,只有将这些癌症信号转导通路的遗传数据与负责维持端粒长度机制的信息相结合,研究人员才能够深入理解产生不同神经母细胞瘤亚型的机制,同时也有望帮助开发改善患者治疗的精准化疗法。
端粒在人类细胞中扮演着分子时钟的角色,在大多数细胞中,端粒都会随着细胞分裂的次数而缩短,一旦达到临界长度,细胞就会收到停止分裂的信号,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停止或细胞死亡发生;然而,干细胞或大部分癌细胞都拥有端粒维护机制,其能确保端粒长度保持在临界长度以上,从而有效地让细胞长生不老。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这些端粒维持机制存在的话,神经母细胞瘤就会展现出恶性生长的趋势,而且上述癌症信号通路发生额外突变的患者,往往预后表现较差;考虑到当前疗法并不能有效治疗大部分癌症患者,因此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个体化疗法来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意思的是,在那些不存在端粒维护机制的患者机体中,癌症信号通路的突变往往对患者的预后并没有影响,很多患者甚至不经过治疗都会出现肿瘤的自发消退,而另一些人的治疗效果则非常好,而且减少治疗方案的副作用或许就会变得可行。
最后研究者Schulte表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端粒维护机制的激活或许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上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研究结果或为后期科学家们开发新型个体化疗法提供新的思路,未来研究者所开发的新型疗法有望阻断癌症的信号通路以及端粒维护机制。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读懂常见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谋定而后动制定自己的治疗方案!
- 重磅!四抗ADC,来了!
- PD-L1抑制剂联合个体化肿瘤新抗原疫苗PGV001治疗尿路上皮癌!
- 来了解一下下一代肺癌免疫疗法以及进展情况
- “冻死”癌细胞!空调开低,抑制肿瘤生长!胃癌患者记得做好这3件事
- ROS1抑制剂己二酸他雷替尼斩获FDA重磅上市批准!
- 化疗联合抗PD-1或抗PD-L1治疗晚期PD-L1阴性鳞状细胞肺癌有效吗?
- 支气管洗涤液上清液作为新型液体活检标本,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组分析的价值
- 靶向治疗饮食红黑榜!吃错一口药效减半,这份救命饮食指南速存!
- 对多种肿瘤有效的DB-1310,EGFR阳性肺癌有效率44%,生存期显著延长!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