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乳术后多处转移,幕后推手可能是它!
短短两年,患者朱某保乳术后先后发生肺转移、骨转移、淋巴结转移,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案例
患者朱某,女,35岁,已育,患者姑妈罹患乳腺癌。患者2015年发现左乳肿块并伴有疼痛,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左乳浸润性癌。
免疫组化:ER(10%1+),PR(-),Her-2(-),Ki-67(70%+),于2015年2月进行了“左乳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于2015年3月-2015年6月进行化疗和放疗,2015年9月行内分泌辅助治疗,期间定期复查,未见复发转移。
然而患者在2017年复查时,胸部CT发现右肺小结节,考虑肺转移,于2017年5月进行了肺部病灶切除手术,病理确认为乳腺癌肺转移。术后行内分泌治疗,随访时发现有骨转移和两肺及淋巴结转移,于是对该患者进行了BRCA基因检测,发现存在BRCA1致病突变。2019年1月入组PARP抑制剂临床试验,目前达到了病灶部分缓解(PR)的状态。
BRCA基因全称为“乳腺癌易感基因”,包括BRCA1/2。BRCA基因是女性肿瘤的明星基因,它的突变能够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的增高。通常BRCA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轻、家庭多位成员患癌等特点。
首先按照2015年国际NCCN指南对于BRCA基因检测的推荐:≤45岁的乳腺癌患者,无论是否有家族史,何种亚型,都应进行BRCA检测。
而该病例中的患者,发病时年龄仅为35岁且伴有家族史,符合BRCA检测的推荐人群,而对于具有BRCA致病突变的患者,其手术方式应慎重考虑是否保乳。如果患者术前进行了BRCA基因检测并明确了突变状态,患者是否会选择不一样的手术方式?
对于该病例,患者的直系家属有50%的概率携带相同突变基因,但当时并没有对直系家属进行BRCA基因检测,这相当于埋下了一颗“隐性炸弹”,因为携带BRCA基因致病突变的人群,其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都远高于BRCA基因未突变的人群,尽早进行精准预防精准干预,才有可能降低发病风险。
自上世纪90年代BRCA1/2基因被鉴定以来,关于BRCA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在疾病发生的作用和治疗的意义也越来越明确。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BRCA基因突变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手术要慎重;
同时,对于发病年龄轻的患者,可以进行对侧乳腺癌预防性切除及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以降低对侧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BRCA突变状态可以帮助药物选择,TNT研究结果提示,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含铂化疗药物效果更佳;
另外,BRCA突变的人群还可以选择口服靶向抑制剂,比如奥拉帕利。
从上述病例我们可以得知,对于年轻、有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按照指南推荐一经确诊就应尽早进行BRCA检测,对于BRCA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应该进行规范复查,以降低复发和再次患癌的风险。
BRCA检测有以下益处,希望可以帮助各位患者和家属意识到BRCA检测的重要性。
1.BRCA基因检测可以指导乳腺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BRCA基因检测可以指导临床靶向用药及化疗用药。
3.BRCA基因检测可以评估发病风险,高危人群应尽早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在欧美等国家,BRCA检测无论从产品还是观念还是指南都较为成熟,已有多款产品获批应用于临床服务。目前国内BRCA基因检测产品较多,品质不一。如需进行BRCA基因检测,请选择国家NMPA批准的BRCA基因检测产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因检测的信息,随时可咨询中国癌症药物网药师,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400-700-0899,逾百位专科药师将为您解答疑难。
文章源自:乳腺癌互助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读懂常见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谋定而后动制定自己的治疗方案!
- 重磅!四抗ADC,来了!
- PD-L1抑制剂联合个体化肿瘤新抗原疫苗PGV001治疗尿路上皮癌!
- 来了解一下下一代肺癌免疫疗法以及进展情况
- “冻死”癌细胞!空调开低,抑制肿瘤生长!胃癌患者记得做好这3件事
- ROS1抑制剂己二酸他雷替尼斩获FDA重磅上市批准!
- 化疗联合抗PD-1或抗PD-L1治疗晚期PD-L1阴性鳞状细胞肺癌有效吗?
- 支气管洗涤液上清液作为新型液体活检标本,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组分析的价值
- 靶向治疗饮食红黑榜!吃错一口药效减半,这份救命饮食指南速存!
- 对多种肿瘤有效的DB-1310,EGFR阳性肺癌有效率44%,生存期显著延长!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