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这 3 点,靶向治疗「失效」了?
靶向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常规选择之一,而且靶向药物疗效可靠,应用方便,患者在家吃药就把病治了。
于是乎,许多获得「神药」的患者和家属以为再也不用来医院了,「我都有药了,还看医生有啥用」成为许多患者的普遍认知。
然而靶向药物耐药是必然的,早期发现耐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使患者活的更长。
因此,靶向治疗患者的随访其实非常重要,如何进行合理的随访呢?本文结合典型病例谈三点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单查胸部CT不够,重点部位均需关注
患者女性,54岁,诊断右肺腺癌EGFRL858R,多发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骨转移、肝转移。
应用吉非替尼治疗,用药1个月后疗效评价PR,此后患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图1),直到用药近10个月时,患者不适症状再次出现,复查发现肺内病灶仍然稳定,但肝内病灶明显增大、增多。
无论从研究数据还是从临床经验来看,有相当多的患者疾病进展是胸腔外病灶的进展,包括肝、骨、脑、肾上腺等部位,这些情况非常容易被忽视,且往往因发现过晚而危及生命。
所以,单纯监测肺内病灶是不够的。
2、随访间隔多久?指南与个体情况结合才好
上述患者用药后7个月时复查仍无任何复发迹象,但间隔3个月后肝脏病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2)。
那么间隔3个月是不是合适呢?
关于随访间隔时间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很少,但权威指南对此已有关注。
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转移性NSCLC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2018版)推荐对这部分患者密切随访,一线治疗中至少6-12周随访一次。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肺癌指南(2018版)推荐无症状患者6周随访一次,影像学复查每8-12周一次,有症状者随时复查。
那么哪些患者需要8周复查,哪些患者可以12周复查呢?
这需要结合个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肿瘤负荷高的、合并抑癌基因突变的、双驱动基因突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的以及接近于中位耐药时间的患者等都应考虑较短的随访间隔。
有时患者的状态出现微妙变化也应及时复查,患者需要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并对医生的临床判断给予信任。
3、单靠影像学可能被动,结合血检可争取主动
单靠影像学来发现疾病进展是一种被动等待的方式,血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有可能将被动变为主动。
目前大部分的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已经明确,尤其是EGFR突变患者应用一代TKI治疗后约60%为T790M耐药。
报道的BENEFIT研究提示基线T790M阴性的患者血检发T790M突变的中位时间为7.6个月,而血检T790M突变后发现影像学进展的中位时间为2.0个月。
这个研究提示我们对于血ctDNA的检测有可能更早的发现耐药,使医患在克服耐药的战斗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
写在最后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手段日益丰富,疗效预测和耐药机制研究越来越清晰,我们再也不是单纯依靠一种靶向药来治病了,一代药物耐药后还有三代药物、抗血管药物、免疫治疗和精准微创的局部治疗等等。
早期发现耐药,就能早点克服耐药,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因此医生和患者都需要高度重视随访复查工作。
本文首发:肿瘤时间
同类文章排行
- 读懂常见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谋定而后动制定自己的治疗方案!
- 重磅!四抗ADC,来了!
- PD-L1抑制剂联合个体化肿瘤新抗原疫苗PGV001治疗尿路上皮癌!
- 来了解一下下一代肺癌免疫疗法以及进展情况
- “冻死”癌细胞!空调开低,抑制肿瘤生长!胃癌患者记得做好这3件事
- ROS1抑制剂己二酸他雷替尼斩获FDA重磅上市批准!
- 化疗联合抗PD-1或抗PD-L1治疗晚期PD-L1阴性鳞状细胞肺癌有效吗?
- 支气管洗涤液上清液作为新型液体活检标本,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组分析的价值
- 靶向治疗饮食红黑榜!吃错一口药效减半,这份救命饮食指南速存!
- 对多种肿瘤有效的DB-1310,EGFR阳性肺癌有效率44%,生存期显著延长!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