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微小转移灶已能被发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与该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合作,应用一种名为“PSMA/FDG标记”的新型功能学影像技术,有效发现传统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对突破高危(中晚期)前列腺癌诊治瓶颈有重大临床价值。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临床癌症研究》上。
叶定伟介绍,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和欧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是,30%的中国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发现时多为早期。一旦初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就意味着很多患者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只能通过内分泌治疗来控制疾病进展。而几乎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所有患者在1年~2年后会转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情况迅速恶化。因此,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既往对于中晚期患者的疾病分期,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CT与骨扫描,但由于精度不足,这些检查往往会遗漏小的转移病灶。正是这种“未转移”的假象,使本应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生存期也大打折扣。
为了扫除传统影像检查的“盲区”,叶定伟联合核医学科开始探索一种“PSMA/FDG标记”的新型功能学影像技术。联合研究团队将68Ga-PSMA与18F-FDG双标记物PET/CT检查法应用于传统影像检查中。该方法证实:可检出以往认为“无转移”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微小转移灶。叶定伟说,正是得益于新型功能学影像检查的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研究发现在传统影像检查中被认为“未转移”的患者中,73%已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什么样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需要做这种新型诊断呢?联合研究团队给出初步的答案:Gleason评分(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方法)较高,以及特异指标PSA升高更快的前列腺癌患者,更容易在以上检查中发现转移。
据悉,因为有了这项新技术,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69.2%的平均水平。(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来信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读懂常见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谋定而后动制定自己的治疗方案!
- 重磅!四抗ADC,来了!
- PD-L1抑制剂联合个体化肿瘤新抗原疫苗PGV001治疗尿路上皮癌!
- 来了解一下下一代肺癌免疫疗法以及进展情况
- “冻死”癌细胞!空调开低,抑制肿瘤生长!胃癌患者记得做好这3件事
- ROS1抑制剂己二酸他雷替尼斩获FDA重磅上市批准!
- 化疗联合抗PD-1或抗PD-L1治疗晚期PD-L1阴性鳞状细胞肺癌有效吗?
- 支气管洗涤液上清液作为新型液体活检标本,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组分析的价值
- 靶向治疗饮食红黑榜!吃错一口药效减半,这份救命饮食指南速存!
- 对多种肿瘤有效的DB-1310,EGFR阳性肺癌有效率44%,生存期显著延长!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