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术前免疫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一直是个挑战。为此,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单中心的II期伞形临床试验,旨在探索抗PD1为基础的精准诱导疗法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
放疗,在肿瘤治疗里可是“赫赫有名”。大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疗获得治愈。
惰性肺癌并不罕见。研究发现,通过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检测出的肺癌中,近20%可能为惰性肺癌。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显示,在6.4年的随访期内,18.5%的患者被诊断为惰性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中有22.5%属于惰性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中有78.9%属于惰性肺癌。
此前,DRG1.0时代于2019年在北京、天津等30城市进国家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DRG2.0付费模式于2025年1月27号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于今年年底预计全国落实。
对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来说,手术后的监测至关重要,以便及时发现新的原发性肺癌或复发。增强胸部CT(CECT)因其更高的敏感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非增强胸部CT(NCECT)可能在检测新发肺癌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本研究旨在评估在术后两年无复发的I期NSCLC患者中,NCECT与CECT的监测效果。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被认为是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估患者在接受一线免疫治疗或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前的肠道微生物组组成,以寻找潜在的治疗效果预测指标。
癌友问:我近来总是觉得腹胀、吃不下饭、反酸,吃了胃病的药也没效果,要不要进一步检查?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甚至可能“不痛不痒”,这让很多人在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但其实,胃癌并非毫无踪迹可寻。
胃癌现在讲究的是“整合肿瘤治疗”,主要还是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治疗手段为主,而中医治疗、营养治疗、镇痛治疗等疗法,发挥的是辅助作用。
当前,我国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为14.1%,但肝癌的死亡率正在逐步下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药研发的推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如今,晚期肝癌患者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方式,已经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改善。
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与依托泊苷和卡铂(AECb)的组合疗法已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新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评估该组合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CNS)进展,特别是脑转移的影响。
KRASG12D和G12C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影响治疗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携带这些突变的转移性NSCLC患者的真实世界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及一线治疗结果。
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化疗联合免疫疗法(ABCP: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卡铂和紫杉醇)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后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然而,ABCP是否在真实临床环境中优于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ABCP与铂类化疗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2年《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饮用0.5~3杯咖啡,与全因死亡率下降12%,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17%。 1杯咖啡的标准容量为120-140毫升,换算出来即35-210毫克咖啡因。
TP53突变(TP53-MU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很常见,已被报道为EGFR突变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然而,TP53-MUT在具有罕见可治疗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中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TP53共突变对这些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影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手术切除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术后随访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长期的复发监测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为此,研究团队基于10年的随访数据,提出了一种针对不同部位的个性化随访策略,旨在为完全切除的NSCLC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术后监测方案。
随着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免疫治疗方式的问世,越来越多的肺癌晚期患者能从这两种治疗方式中获益。所以现在无论有没有基因突变,都可以选择很好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