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且副作用大,如何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就成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免疫治疗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高效低毒的优点,赢得了广大癌症患者及医学专家的青睐。
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肿瘤如何通过一种新策略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对于肿瘤的消除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小鼠模型中发现,表达MAGE-4蛋白质且失去肿瘤抑制因子PTEN基因的肿瘤会加速发展并转移。
Genprex公司近日宣布,其研究合作者在《eLife》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揭示了NPRL2基因疗法在抗PD1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显著疗效。研究表明,NPRL2基因疗法在KRAS/STK11突变的耐药性NSCLC中具有显著的单一药物活性。
携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李曼教授从“癌症术后复发的概念、复发的原因、复发如何预防以及如果不幸复发该如何应对”四个方面为患友们带来了精彩的“肿瘤复发防与治”的相关解读,许多癌友受益匪浅。
冷冻消融技术在肺腺癌的综合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过程,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冷冻消融对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调节性T细胞(Tregs)和TGF-β通路的调节作用。
科学正规治疗,不过度治疗,不轻信偏方,有些人一听说谁晚期使用了某偏方获得了长期生存就去效仿,药方不是所有人所有症状都适应,一定要慎重,如果确实想尝试偏方,在不停止正规治疗的同时作为辅助治疗,建议自己查阅一下每味药的药性与毒性或是拿着方子找正规中医确认一下。
老张确诊肺癌骨转移的那天,望着检查报告上"骨质破坏"的字样,满脑子都是对瘫痪和骨折的恐惧。他的故事并非个例——30%-40%的肺癌患者会遭遇骨转移,这种转移如同"白蚁蛀木",悄无声息地掏空骨骼,导致骨痛、骨折、甚至瘫痪。
在完全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对复发风险的长期影响尚不完全明确,特别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患者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复发风险,研究者对两项III期试验(JIPANG和IMPACT)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侵袭性强且复发率高的肺癌类型。在化疗后,SCLC的二线治疗选择有限。卢比替定(Lurbinectedin)与K药(Pembrolizumab)的联合使用在复发性SCLC患者中展现出潜在的疗效,特别是对于那些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患者。LUPER研究旨在评估这一组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防止早期进展并实现持续反应。
在2025年2月5日发表在《Oncotarget》第16卷上的一篇案例报告中,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JennyL.Wu和范德堡-英格拉姆癌症中心的WadeT.Iams描述了一例罕见的药物耐药性案例。
肺腺癌(LUAD)是常见的肺癌类型,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NT5E(也称为CD73)是一种外-5'-核苷酸酶,与癌症进展有关,尤其是在胞吐作用中。尽管NT5E可能与癌症进展有关,但其预后意义以及与LUAD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尚未得到广泛探索。
背景:2025年1月15日,上海三甲医院的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医学专家,指出一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存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现象,引发广泛讨论和质疑。
科伦博泰西妥昔单抗N01注射液获批,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在ALK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mNSCLC)患者中,脑转移(BM)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然而,关于这些患者在现实世界中脑转移负担的研究却相对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使用二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一线靶向治疗的患者中,脑转移的累积发生率,并探讨脑转移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靶向耐药一直是肺癌治疗中的一大难题。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常常会面临获得性耐药的问题。过去,这类患者只能依赖铂类化疗,缓解率仅为10%~20%。然而,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新的联合疗法在靶向耐药的患者中实现了很高的肿瘤控制率。
一项发表在《JAMANetworkOpen》上的研究表明,遗传上对压力敏感的人可能面临更高的肺癌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对压力的遗传敏感性与欧洲血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高出49%有关,而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这一风险增加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