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月2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预计将增长38%,每年因乳腺癌死亡的人数将增加68%。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例的大多数。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基于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近日,Cancers杂志发布了一篇综述,总结了NSCLC中常见可靶点突变的新兴靶向治疗方法,包括KRAS、EGFR、HER2、ALK、ROS1、MET、RET和FGFR及TROP2等关键靶点。
这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一线免疫治疗对伴有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特别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单药治疗与联合脑放疗(BRT)的效果比较。
在I期肺癌患者中,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了解这些转移的规律和术前风险因素对于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I期肺癌患者OLNM的发生规律及其术前危险因素。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种创新的抗癌药,也是觅友们口中的“魔法子弹”。 通俗一点来比喻的话,ADC可以理解为“带毒的箭”,它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
早发性肺癌,尤其是在青壮年中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一种发病率上升且研究较少的疾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的特征,研究团队对来自中国十个医疗中心的421名NSCLC患者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一项名为EXCLAIM-2的3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评估了Mobocertinib(商品名Exkivity)与铂类化疗在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莫博替尼(Mobocertinib)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未能优于化疗。根据独立中央评审,Mobocertinib和化疗的中位PFS均为9.6个月,显示出两者在延缓疾病进展方面的相似性。
信达生物制药公司宣布,FDA已授予IBI363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某些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患者。IBI363是一种同类首创的PD-1/IL-2α偏向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适用于那些在接受抗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铂类化疗后病情进展的患者。
癌友问:胃癌病人体重一直上不去,抵抗力也不行,吃什么菜能提高免疫力呢? 想说的是,其实没有哪种单一的食物能“神奇”地提高免疫力(比如只吃鱼肉、只喝奶),唯有合理的饮食才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免疫系统更好地工作。觅友们可以参考这几类高营养的食物,进行搭配: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较正常组织细胞更怕热,通常43℃的恒温加热就会导致癌细胞出现不可逆的热损伤,而耐受性更好的正常身体细胞却不会受到影响。
在肺癌化疗过程中,患者常常面临情绪低落的挑战。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探讨了内心力量对肺癌化疗患者士气低落的影响,并确认了积极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医护人员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患者的心理健康。
在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术前免疫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一直是个挑战。为此,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单中心的II期伞形临床试验,旨在探索抗PD1为基础的精准诱导疗法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
放疗,在肿瘤治疗里可是“赫赫有名”。大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疗获得治愈。
惰性肺癌并不罕见。研究发现,通过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检测出的肺癌中,近20%可能为惰性肺癌。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显示,在6.4年的随访期内,18.5%的患者被诊断为惰性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中有22.5%属于惰性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中有78.9%属于惰性肺癌。
此前,DRG1.0时代于2019年在北京、天津等30城市进国家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DRG2.0付费模式于2025年1月27号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于今年年底预计全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