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仍然是世界上最常见、最致命的癌症。小细胞肺癌(SCLC)是最致命的肺癌,约占肺癌总病例的15%。SCLC是一种侵袭性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倍增时间短、生长迅速和早期转移扩散为特征。大多数SCLC患者迅速产生耐药性,他们的5年生存率很低(5 - 6%),即使是在标准化疗初始反应良好的情况下。在小细胞肺癌的常规化疗中加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有希望的; 然而,它们的绝对长期收益是中等的。需要阐明SCL
癌细胞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在体内生长,是因为它们学会了一项关键的本领:抑制能够监控和攻击它们的免疫细胞。 其中有一项策略更为狡猾,癌细胞能够在自己周围招募一种
说到什么能抗击肿瘤,大家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化学药物或者辐射疗法,而如果有研究告诉你体内的微生物能够帮助我们抵抗癌症的侵袭,你可能会难以相信,这些小小的细菌能做什么?
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虽然在肺癌、结直肠癌、皮肤癌等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益处,但是只有少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能从中获益。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降低了肿瘤对这类药物的有效应答,因此如果能找到新靶点来重编程肿瘤微环境将有助于提高三阴性乳腺癌中免疫治疗的疗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信号分子如何将称为杀伤性T细胞的免疫细胞招募到一种特定类型的结肠癌中,并使患者获
10月1日,由安道药业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口服乳腺癌1类新药AND019获美国FDA临床批准。这是该公司继其贫血新药AND017于今年初被美国FDA批准临床II期后,又一个获批全球临床开发的创新药物。
Cybrexa Therapeutics今日宣布,临床前癌症模型证明,在研肽偶联药物(PDC)CBX-12能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效果。目前,Cybrexa正在进行一项1/2期临床试验,以确定CBX-12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该公司的初步重点将针对HER2过度表达的卵巢癌和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 点抑制剂与化疗联用是多种实体瘤的标准疗法,但与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会降低免疫疗法的疗效。并且,由于其对正常细胞的影免疫检查响,化疗还会产生各种毒副作用。而靶向化疗,如抗体偶联药物(ADC)则受限于只能治疗表达高水平靶抗原的肿瘤。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特异性地靶向广泛的肿瘤类型,又能避免毒性呢? 所有肿瘤的特征之一就是酸性微环境。而CBX-12可将一种强效的细胞毒素exatecan,特异性递送至低pH
Bicycle Therapeutics公司今日宣布,两款新一代双环肽偶联毒素在1期临床试验中显示积极抗癌活性。其中,靶向EphA2的双环肽偶联毒素BT5528让两名接受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均获得部分缓解,在卵巢癌患者中达到80%的疾病控制率。
2021年10月7日,AffyImmune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融资获得资金将用于推进其先导CAR-T细胞疗法的1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未分化甲状腺癌和难治性低分化甲状腺癌。此外,资金还将用于支持公司另外两个候选药物进行IND申请,以及药物发现活动。
一家公司公布了首款治疗湿疹的JAK 抑制剂乳膏在针对白癜风适应证III期试验中的结果:较基线改善≥75%,有望成为在美上市的首个直接解决再色素沉着问题的药物。这家公司是Incyte。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伯明翰大学、爱丁堡大学、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和中国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DNA中积累的小突变不太可能是造成衰老的全部原因。他们指出人类细胞和组织可以积累比正常情况下多得多的突变,而身体却没有显示出与衰老有关的特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0月的Nature Genetic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creased somatic mutation burdens in normal human cells due to defective DNA polymerases”。
利用身体免疫系统的力量来对抗疾病的免疫疗法在治疗癌症方面正获得巨大的吸引力。在癌症免疫疗法中,最主要的是一种称为CAR-T的疗法,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白血病等血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但是用这种疗法来对抗包括皮肤癌在内的实体瘤已经证明要困难得多。
近日,双一流B类和Nature Index期刊Wat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王铁成教授题为“Inhibited conjugative transfer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硫酸酯酶(sulfatase)促进了保护肠道内壁的粘液的降解,从而可能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Belinda S. Parker副教授和Brian Abbey教授及其团队发现通过在纳米尺度上修改传统显微镜载玻片的表面,生物结构和细胞会呈现出惊人的色
术,又称脑机融合感知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电极、芯片等外部装置设备代替神经、肌肉等常规中介来实现大脑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新型通信控制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脑机接口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向外界展示了极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