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前,身患癌症的苏大爷在儿女搀扶着他到科室,准备第4个周期的术后辅助化疗,他瘦骨嶙峋,形如枯槁。 苏大爷的老伴告诉医生,苏大爷从网上知道了“饥饿疗法”。于是在家不吃不喝,要“饿死肿瘤”。
胸腺肽类药物,是一种癌症患者比较常用的、据说能够增强免疫力的一类药。但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他们其实对这类药物并没有充分的了解,仅仅是听了医生或病友的推荐,就用了这类药。那么,胸腺肽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种类呢?胸腺肽类药物的使用需要注意什么?它对癌症患者是否有效?接下来就让小编为大家细细说来!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很重要的。癌症病人的饮食要根据病人的基本情况和病情特点来决定,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在饮食上配合的好,同时注意生活起居的调养,病人才能更快的恢复。夏季,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消化等都会有明显改变,而对于肿瘤患者在放、化疗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夏季气温高微生物也多。癌症患者应该如何安度长夏,从饮食起居角度,以下给你最贴心的建议: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发病率第二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异质性强预后差,其发病率仍在不断增长。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的方法,但是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不可R0切除,而其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对于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肝癌最常见的局部治疗手段,而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近年来在肝癌治疗中取得的突破也为肝癌系统治疗带来了新曙光。2019年9月ESMO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领衔的PD-1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后线治疗中国胆管癌研究数据显示:免疫联合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30.8%。在中晚期ICC患者中尽早应用免疫联合方案可能会带来更高的ORR,为转化治疗争取机会。
EGFR 突变阳性或者 ALK 阳性晚期 NSCLC 患者,使用 TKI 治疗有显著的生存获益。目前,中国的 EGFR 突变和 ALK 检测状况尚不清楚,虽然有研究有过类似报道,但由于均是回顾性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亟需前瞻性大样本研究来弥补这部分数据的缺失,尤其是 EGFR 突变、ALK 重排和一线靶向治疗的现状。
上周,默沙东(MSD)公司的PD-1抑制剂Keytruda获得FDA批准,治疗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的实体瘤患者,无需考虑癌症类型。这是Keytruda第二次获批“不限癌种”适应症。上个月,礼来(Lilly)公司开发的RET抑制剂Retevmo(selpercatinib)也获得加速批准上市,治疗携带RET基因融合和激活性突变的三种癌症类型。加上已经获得批准的TRK抑制剂Rozlytrek(entrectinib)和Vitrakvi(larotrectinib),目前已有4款“不限癌种”疗法获批上市。
上周FDA共颁发6项孤儿药资格,包括治疗罕见脑部疾病的Tau蛋白单克隆抗体疗法和治疗胰腺癌的“老药新用”疗法,今天这篇文章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为大家做一个盘点。 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 研发企业:PHPrecisionMed 治疗疾病:肺动脉高压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网站最新公示,罗氏再次申报了一项在研TIGIT抑制剂tiragolumab的临床申请并获得CDE受理,截至目前这已经是本月这款在研新药在华递交的第四项临床申请。值得一提的是,TIGIT是继CTLA-4、PD-1之后新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一,全球尚无针对该靶点的药物获批上市,罗氏的tiragolumab是全球研究进展最快的一款TIGIT抗体。在中国,信达生物旗下的IBI939是首个获批临床的TIGIT抗体,不久前其1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2020年6月19日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待领取信息显示,默沙东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再获一项新适应症上市批准,用于治疗PD-L1阳性(综合阳性评分CPS≥10)、既往一线全身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
哺乳动物细胞的基本过程是由一种叫做转录因子的蛋白质控制的。例如,低氧环境触发转录因子HIF-1,使细胞适应缺氧。 转录因子在健康细胞中起作用,但癌细胞可以利用转录因子如HIF-1来促进肿瘤生长。
在美国,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被诊断为肺癌的人活不过5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在血液中循环,定居在其他器官并转移。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以去除原发肿瘤,但来自密苏里大学(MU)医学院和MU医疗的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一种由癌细胞和白细胞融合产生的叫做肿瘤细胞-巨噬细胞融合细胞(TMF)的细胞,而这种细胞的数量和大小可能预测病人的生存。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熊本大学、京都大学和久留米大学的研究人员阐明了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引起严重和癌变的机制。病毒基因HTLV-1 bZIP因子(HBZ)的作用改变了感染HTLV-1的免疫细胞(T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从而导致炎症。这项研究有望促进对HTLV-1诱发恶性肿瘤和HTLV-1相关炎症的机制的理解,以及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6月16日的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TLV-1 induces T cell malignancy and inflammation by viral antisense factor-mediated modulation of the cytokine signaling”。
骨髓增生性肿瘤是一种血液癌症,其起源于骨髓中干细胞的病理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产生过多的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大多数患者会转化为致命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并最终因此死亡。当前没有针对骨髓纤维化的具体治疗方法。
《科学》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最新一期上,剑桥大学主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展示了一种液体活检的新方法,通过分析癌症患者的血液寻找肿瘤的蛛丝马迹,可以帮助患者监测疾病是否复发。研究人员指出,相比现有的技术,新方法的灵敏度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然而,即使肿瘤被切除,体内仍然可能留有癌细胞,并且可能复发。目前,患者会接受定期检查、扫描和血液测试等,让医生监控他们的状态,并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找到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科学家称之为循环肿瘤DNA(ctDNA)。ctD
根据最近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来自UConn的研究者们发现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可能被重新用于治疗复发性或耐药性白血病。
有一种癌症,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也是十大癌症之一,却常常被人忽视。它最“青睐”30岁以上的中壮年,而且特别容易盯上有抽烟和憋尿习惯的男性。这种病,就是膀胱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了膀胱癌的防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