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疗法的出现,为免疫系统缺陷以及血液类疾病(例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和白血病)提供了广阔的治疗前景。以往这些疾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而如今可以通过”编辑”患者体内的干细胞来纠正背后的遗传问题,从而得到成功治疗。 但是,目前基因疗法的标准流程需要将健康基因传递到患者血液干细胞中,这些操作既昂贵又费时,许多患者因此难以承受。 最近,在来自Scripps Research的科学家在《Blood》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发现中,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来避开当前的一些难题,从而可以节省成本并改善治疗效果。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脂肪肝患者更易患肝癌,文章中,研究者对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后发现,过量的脂肪会损伤肿瘤抑制蛋白HNF4α发挥正常功能的能力。 图片来源:Maricruz Kwon/UTHealth 研究者Kristin Eckel-Mahan博士说道,本文研究为阐明脂肪肝人群为何易患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或能帮助科学家们识别出患肝癌风险较高的脂肪肝人群,同时也能改善肝癌人群疾病的筛查。研究人员重点对一种名为肝细胞癌的肝癌进行研究,这类肝癌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关。
在当今谈癌色变的时代,癌症不仅催促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是整个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虽然目前多种抗癌药轮番上市,但动辄几万的药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犹如天价。国际上最权威最广泛采用的癌症治疗指南—NCCN指南明确提出:治疗选择之一就是参加临床试验。患者在接受最前沿治疗的同时,也能为临床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们普遍都是谈癌色变,特别的恐慌,但癌症是怎么来的却不知晓。
食物中蕴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也许能够抗氧化,也许能够减轻肥胖,从而减低肿瘤的风险等等。但是具体是哪些食物呢?
最近一位年轻的觅友和互助君大倒苦水:相亲了好多次,终于遇到心仪的对象,对方也不介意自己患了癌,可是他的父母听说我是乳腺癌患者,担心以后会遗传给孩子,不肯我们两个交往。 癌症真的会遗传吗? 癌症的确有家族性吗? 亲人中若有人患癌, 那其他人还可能患癌吗?
正常来说,感冒是不需要输液的。但是很多患者认为,吃药效果太慢,不如输液来的直接。但其实对肿瘤患者来说,输液是有创操作,需要格外小心,以防穿刺带来感染。另外,小编要提一点,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患肢是不允许穿刺的,以免造成淋巴水肿。
近5年来,黑色素瘤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都有巨大的惊喜,今年的ASCO、CSCO、ESMO等会议同样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今年的重头戏就是免疫靶向治疗,最新结果吸引了无数业界同道的关注。
世界那么大,癌细胞也想出去走走。它一路行走,一路辛勤耕耘,在肝脏、骨骼等器官进行播种,在这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界里,作为管家的自身免疫系统监管不力,甚至被逼得节节败退。渐渐的,癌细胞来到了脑部,这下可如何是好?
二、那么,为什么癌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来的要比正常人容易? 这个问题,随便来一个人都能回答出一两个答案。 化疗副作用难捱、对死亡的恐惧、过重的经济负担、害怕拖累家人、害怕他人的同情、害怕周围人异样的目光......
秋季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燥。
根据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临床上对Ⅰ期肺癌主张首选手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3%,但仍有近27%患者死于术后复发。复发转移已成为影响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今天,10月18日,世界乳腺癌宣传日。 ·在中国,每隔两分钟就会新增一位乳腺癌患者,一年新增30.4万。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迎来死亡宣判书。中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 83.2 %,已接近欧美、日本的90%。 ·另一个数字却远远落后。中国患者治疗时进行保乳手术的比例是22%,在日本,这个数字超过50%,而欧美是50-70%。 ·他们面临一场惨烈的乳房保卫战。
今日,ArsenalBio公司宣布完成8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用于推进该公司新一代“可编程”T细胞疗法的开发,治疗实体瘤和血液癌症患者。ArsenalBio公司于今年成立,是一家致力于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智能学习等技术整合,并应用于免疫细胞疗法开发的初创公司。该公司开发的“无需病毒载体”的T细胞改造技术代表了癌症疗法的重大进步。
近年来,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种瘤种中均表现出不错的疗效,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虽然很多患者在免疫治疗中取得了长期生存获益,但也有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后出现肿瘤快速进展现象,称为超进展(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HPD影响患者的预后,值得一提的是,超进展不是免疫治疗的特有现象,化疗和靶向治疗也有HPD的报道。今天笔者就免疫超进展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处理原则等进行阐述,与大家一起学习。
最近在FASEB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胰腺肿瘤对化疗产生耐药性的新机制。其机制包括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功能的丧失,其作用类似于肿瘤抑制因子。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发现,PML功能障碍不是由于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改变,而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蛋白质修饰的改变。 图片来源:FASEB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