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70%~80%)。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内科治疗时,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根据患者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计算给药剂量。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是指乳腺肿瘤细胞最先转移的第一枚或第一站淋巴结。经过病理生理学证实前哨淋巴结不仅引流乳腺原发肿瘤区域的淋巴,也引流整个乳腺器官的淋巴。
众所周知肝癌多发于40岁以上的年龄,但现在肝癌的发病人群却越来越年轻化了,这是为什么呢?肝癌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个“隐藏凶手”,它之所以可怕不仅仅是因为肝癌的治疗难度大,还因为肝癌的早期多数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容易会被人们所忽略。
在肿瘤治疗领域,当下最火爆的药物当属PD-1/PD-L1抗体。目前,PD-1/PD-L1抗体单药或者联合化疗/靶向药,已经被批准用于多种晚期癌症的治疗,包括晚期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癌等。临床数据显示,PD-1抗体单药,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5%左右提高到15%左右,足足提高了3倍。
近年来的科学调查表明,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2018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死亡率占比18.4%,成为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但是,因肿瘤恶化原因导致的肺癌,在肺癌发作中只占到了三成,真正的原因还是肺部感染。
今日,德国拜耳(Bayer)公司宣布其抗癌药物Aliqopa (copanlisib)获得了FDA颁发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已接受过两种疗法的复发性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患者。
癌症是慢性病,这似乎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所谓“共识”,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6年就正式提出了这个口号,可是几年过去了,似乎它仍旧只是个“口号”,初患癌症觅友的心理重建与几年前其实差别并不太大,往往都要经历从怀疑否认到悲观绝望,最后恢复回归到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
随着肿瘤免疫时代的到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和审批的进步,确保了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研究显示,单独使用PD-1抑制剂,只有20%-40%的病人会对免疫治疗产生反应,医生很难知道免疫疗法是否对某个病人有效,如何筛选出这部分有应答的患者则是临床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食管癌到直肠癌,放化疗要不要做?选择什么化疗方案?化疗时间要持续多久?胃肠食管肿瘤资讯第3期,全面更新你的治疗观念!
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化疗能皮下注射?想要预防乳腺癌复发一丁点儿他莫昔芬就够了?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耐药性居然还能被逆转?乳腺癌一周资讯第8期,乳腺癌治疗突破真不少!
有些人当发现自己感染HP时,往往忧心忡忡,任何细枝末节都会被无限放大,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胃癌的高危患者。
肿瘤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的重要表现,密切影响患者后续的治疗和预后。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其长效制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即我们俗称的“升白针”,是防治中性细胞减少症的必要措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限于患者依从性、医保政策、医患安全性、药物价格等因素,在我国“升白针”使用的规范性仍存在不足之处。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作为单药疗法,用于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且甲胎蛋白(AFP)≥400ng/ml的肝细胞癌(HCC)患者。
毫无疑问,PD-1/PD-L1抗体是近几年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从2014年首个恶黑适应症获批,近5年时间陆续被FDA批准用于20+适应症,包括肝癌、肺癌和胃癌等癌种。因此,免疫治疗也成为了继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之后,第四种重要的抗癌手段。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在经历一个长周期的诱导化疗过后马上又要面临下一个长周期的放疗,当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时,也不得不考虑是否需要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