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期延长,但部分患者经多线治疗后仍面临复发的难题。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和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等直接靶向肿瘤表面抗原的免疫疗法成为当前MM重要的治疗方向,进一步改善了复发/难治MM(RRMM)患者的预后。特立妥单抗是全球获批的BCMAxCD3双抗,正在举办的2024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公布了其治疗三重暴露RRMM患者的MajesTEC-1中国队列研究结果。
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其中大B细胞淋巴瘤(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均是较为常见的B细胞淋巴瘤亚型。单克隆抗体通过靶向多种肿瘤特异性抗原来表达其对淋巴瘤的活性,在过去十年中,新型单克隆抗体的单药和联合治疗方案在这三类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国是消化道肿瘤大国,其中,胃癌对民众生命健康的威胁尤为严峻。GLOBOCAN 2022数据显示,中国胃癌新发患者数位列所有癌种第五,近36万;同期死亡患者数超26万。由于胃癌发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甚至晚期,错失根治性手术的时机,治疗效果不佳。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约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25%~50%1,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和高侵袭性的特征。一线标准治疗R-CHOP方案虽使50%-60%DLBCL患者从中获得治愈,但仍有约30%-40%患者在诊断后的2年内复发,10%-15%患者出现原发难治性疾病,此类患者需要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于可切除结直肠癌,外科手术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即使接受了手术切除,仍有约20%-30%的患者会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而术后辅助治疗是可切除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防治复发转移的重要方法。
2024年5月29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加速批准塞普替尼用于2岁及以上的儿科患者。
基于FDG-PET成像确定的中期疗效评估的治疗指导已成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的标准治疗。然而,中期FDG-PET(iPET)成像的阳性预测价值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患者过度治疗。更多的肿瘤细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如血清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可能有助于早期疗效评估。既往的单中心研究表明,中期血清TARC评估在改进中期疗效评估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德国霍奇金研究组(GHSG) HD16和HD18试验中,探讨中期血清TARC与iPET显像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近年来,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奥雷巴替尼(Olverembatinib,HQP1351),在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近年来,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全面布局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从后线到一线再到围术期,从单药到联合,已彻底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国内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在这场变革中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国产原研PD-(L)1单抗中的引领者,替雷利珠单抗近日又传出喜讯,据悉,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正式批准了三项替雷利珠单抗(商品名:百泽安?/TEVIMBRA?)用于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适应症。替雷利珠单抗由此成为海外获批NSCLC适应症的国内自主原研PD-(L)1单抗药物。
治疗肺癌常用到的药物就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像化疗药物培美曲塞就经常用于肺癌的辅助治疗,像免疫治疗药物pd_1也常被用到肺癌治疗期间。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5月31日至6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ASCO年会是大规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汇集了众多世界一流的肿瘤学专家,一起分享探讨当前国际前沿的临床肿瘤学科研成果和肿瘤治疗技术。
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三药联合方案(DRd)和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三药联合方案(VRd)是目前新诊断的不适合移植(TI)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标准治疗。因此,大多数TI MM患者在复发时表现为对来那度胺和达雷妥尤单抗难治,。Iberdomide是一种新型的口服cereblon E3连接酶调节剂(CELMoD),在来那度胺/泊马度胺难治性MM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活性。法国研究者开展了iberdomide、伊沙佐米和地塞米松三联口服方案治疗复发的老年MM患者的相关研究,并于今年ASCO会议上公布了相关研究结果。
鼻咽癌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已对约13万名患者造成影响,其中超过七成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局部晚期,而远程转移更是导致复发和死亡的主因。当前,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推荐治疗方案是诱导化疗结合同步放化疗,吉西他滨与顺铂的联合使用是其中的首选方案。但遗憾的是,即便采用此方案,仍有20%至30%的患者会面临疾病复发,因此,医学界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路径。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当地时间5月31日至6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口头报道的形式公布了DESTINY-Breast07(后简称为DB-07)研究剂量扩展中期分析结果,展示了德曲妥珠单抗(T-DXd)单药或联合帕妥珠单抗一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HER2+)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展现了其在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的治疗潜力。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免疫治疗接连取得重要进展。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从单纯的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也逐渐拓展至整个围术期。作为近年来前沿的治疗模式之一,围术期免疫治疗在NSCLC诊疗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从众多方案中选择适合患者的围术期治疗方案,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甜蜜的烦恼”。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五位和第三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二线治疗药物研发进展相对缓慢,临床需求未被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