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治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利用质子束精确瞄准肿瘤,将辐射剂量精确释放到肿瘤组织内,较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相比传统的X射线放射治疗,质子治疗在治疗肿瘤时有着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少的副作用。
尽管大多数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以通过一线治疗治愈,但约10-25%的患者会表现为一线治疗难治或初次完全缓解后复发。目前,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复发患者的标准治疗,约有一半的患者可以通过该方法治愈。近期研究表明,自体HSCT后使用抗CD30抗体药物偶联物维布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改善高危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然而,在自体HSCT后使用维布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能会出现药物相关性副作用,需要寻找其他方法作为HSCT后的巩固治疗。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血液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由机体免疫紊乱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和生成减少所致,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ITP患者面临着较高的出血风险,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成为了一个紧急而关键的需求。近年来,针对快速升板的治疗方法有了诸多进展,其中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如罗普司亭在ITP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诊疗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乳腺癌的诊疗关注点也由原本的疗效与安全性,转变为疗效、安全性、生活质量、治疗感受等多方面并重。除此之外,保障乳腺癌患者在治得好病的基础上,治得起病也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诊疗理念的重点。据此,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为我们分享抗肿瘤药物的创新为乳腺癌诊疗带来的变化,和对未来乳腺癌诊疗的展望。
2024年第50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EBMT 2024)于2024年4月14日至17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会议涵盖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研究相关的关键议题。值此之际,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赵妍敏教授接受采访,向我们介绍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4月27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进入第二日。在下午的非小细胞肺癌?指南发布会上,公布了CSCO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本次更新结合过去一年中新的研究进展、药物获批等情况,对诸多治疗策略推荐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IV期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推荐中,普拉替尼跃升为I级推荐。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CSCO指南大会于4月26-27日在济南举办。本次大会将发布新版CSCO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多发于老年。蛋白酶体抑制剂(PI)已成为MM治疗的基石药物,以PI为基础的持续治疗方案可为MM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伊沙佐米作为口服PI,在MM治疗中具有疗效可观、耐受性良好、停药率低的优势,可作为持续治疗的优选。由于口服药物方便,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伊沙佐米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与临床试验接近,显示出更为实用的优势。
转移性肺神经内分泌癌为鉴别细胞起源带来了挑战。高水平降钙素表达并不是甲状腺髓样癌的特征。肿瘤突变检测可能提供有关组织起源和治疗靶点的重要线索。致癌性RET基因融合已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甲状腺非髓样癌中发现,而RET点突变是遗传性和散发性MTC中的关键遗传发现。接受放疗的癌症患者罹患第二种恶性肿瘤(包括神经内分泌癌)的风险增加。
2024年4月22日,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nogapendekin alfa inbakicept-pmln联合卡介苗(BCG)用于治疗BCG无反应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伴有或不伴有乳头状瘤的原位癌(CIS)成年患者。该批准主要基于QUILT-3.032研究。
2024全国乳腺癌大会于4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的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集了众多乳腺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旨在通过深度学术交流,推动乳腺癌研究与治疗的新进展。通过主题报告的深入剖析、新指南的详细解读、热点问题的精彩讨论以及病例分享的实战经验,为所有与会者提供一个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思维启迪的学术平台。
2024年4月1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阿来替尼用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该批准主要基于ALINA研究。
2024年3月27日,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开出了帕妥珠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的处方。帕妥珠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是继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之后第二款于中国获批上市的抗HER2大分子单抗皮下制剂,它的出现将为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体验带来颠覆性的革新,并与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携手开启乳腺癌便捷诊疗新模式。
目前,由于免疫治疗药物在肾癌领域的表现,靶免联合方案已成为国外晚期肾细胞癌(RC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是,由于我国缺乏获批相关适应症的免疫药物,国内晚期RCC的治疗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火炬照亮黑暗,黎明已经到来。基于RENOTORCH研究的突破性成果,2024年4月7日,特瑞普利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为我国用于晚期RCC一线治疗的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药物。值此之际,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芳坚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和天津肿瘤医院姚欣教授,共同探讨特瑞普利单抗本次获批对中国晚期RCC诊疗实践的深远影响。
来自安徽的苏阿姨,是该地区的CAR-T治疗受益者。苏阿姨在50岁那年进行了子宫双侧卵巢附件切除手术,术后的病理结果显示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之后几年,苏阿姨辗转了多家医院进行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病情一直反反复复,但家人并没有就此放弃。
PI3Kδ抑制剂通过抑制PI3Kδ酶的活性,干扰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不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带来了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案,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治疗中表现出治疗潜力。在近期举办的第50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张曦教授、宋清晓教授牵头开展的一项以GVHD小鼠为模型的研究,展示了PI3Kδ抑制剂的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