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来自美通社的消息——《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了adagrasib的KRYSTAL-1研究的临床结果。adagrasib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KRASG12C抑制剂,在未经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KRAS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出持久的颅内活性。这一结果具有临床意义。27%-42%的KRASG12C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并且预后较差和疾病进展率较高。
KRAS是人类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突变致癌基因,出现在大约五分之二的结直肠癌(CRC)中。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近年来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将近20%的患者在诊断患有CRC时已处于晚期,约30-50%的早期或局部疾病患者即使全身治疗后也会发生转移。临床前和临床环境中的证据已证明几种抑制剂在KRAS突变型CRC中具有出色的疗效。目前,索托雷塞和Adagrasib正在改变KRASG12C突变的转移性CRC患者治疗模式。由于耐药性,KRASG12C抑制剂在CRC患者中的疗效低于非小细胞肺癌,目前临床试验正在研究克服耐药性的联合策略。在这里,我们回顾了KRAS靶向治疗在CRC中的发展、耐药机制和提高疗效的潜在联合策略。
在中国,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和安罗替尼等,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已经很常见。为了探索奥希替尼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使用时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石远凯团队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
舒沃替尼(Sunvozertinib,DZD9008)是迪哲医药研发的一种小分子、不可逆的EGFR/HER2抑制剂,专门针对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进行差异化设计,同时也可抑制经典EGFR突变,如del19,L858R和T790M等,在国内处于申请上市阶段。
一位来自河北的刘先生正面临着晚期肝癌的挑战。经过多次治疗,他发现对目前的靶向药治疗方案产生了耐受性,治疗效果不佳。面对这个困境,刘先生开始寻找其他治疗选择,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控制病情的方法。
83%肿瘤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近一半患者生存期长达3年!这个数字在全球的新药研发数据中名列前茅!中国的CAR-T疗法正在不断的向全世界展现巨大的抗癌实力!
近15年,肺癌基因组测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各类致癌突变如EGFR,ALK,ROS1,MET,BRAF....的发现,使癌症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出一代又一代靶向药物,让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更多,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高。今天,肺癌的另一大常见靶点--HER2也终于迎来了一款靶向药!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落下帷幕。6月14日晚,“医学界”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团队莅临直播间,针对2023ASCO肺癌领域新进展进行研究解读与观点分享。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除了常见的EGFR基因突变外,还有一些少见的驱动基因改变,ROS1是其中少见驱动基因突变之一。2007年,在NSCLC中初次发现了ROS1基因,随后其又在大肠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中被检测出[1]。历史数据显示,ROS1融合阳性的肺癌患者接受培美曲塞化疗的疗效有限,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一般很难超过一年,而且与EGFR/ALK阳性NSCLC患者类似,ROS1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较差。化疗和免疫治疗疗效有限,靶向治疗成为了如今可行的策略。目前ROS1阳性NSCLC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克唑替尼、恩曲替尼等,随着药物可及性不断提高,造福了大量患者,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延长。
HR+/HER2-乳腺癌约占总体乳腺癌的70%,继CDK4/6抑制剂之后,近年来,靶向PI3K/AKT/mTOR信号通路(PAM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同样成为针对这类患者的热点研究方向。III期CAPItello-291研究旨在评估AKT抑制剂Capivasertib+氟维司群用于芳香化酶抑制剂(AI)耐药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显示[1],在总人群及不伴有AKT通路异常的人群中,Capivasertib+氟维司群组中位PFS为7.2个月;伴有AKT通路异常的患者中位PFS为7.3个月。研究结果于6月1日全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杂志。并且6月12日,Capivasertib+氟维司群新药申请(NDA)已被FDA受理,并获得优先审评资格。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CAPItello-291研究中国区LeadingPI、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针对Ca
胆管癌(CCA)是肝胆系统中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然而,由于其常在晚期被诊断出来,因此不建议进行潜在的治愈性手术治疗。对于胆道癌(BTCs)患者来说,识别和验证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检测、准确诊断、适当的分期和预后、治疗选择和有效监测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已经确定了一些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但实现早期诊断仍然是提高生存率的挑战。
2023年6月是国际男性健康宣传月,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根治性放疗。一些患者在这些治疗后仍会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多种免疫疗法也出现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领域。尽管一些免疫治疗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但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尤其是联合免疫治疗。目前,免疫治疗主要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尤其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本文值男性健康宣传月之际,给大家带来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同时对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在众多临床试验中,EGFR-TKIs显示出强大的临床获益。EGFR-TKI能将患者中位PFS延长至9~18个月且耐受性良好,并因次成为具有敏感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疗法。然而,具有耐药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使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陷入泥潭。据悉,作为一线治疗的第三代EGFR-TKI比起前两代可获得更好的PFS,但它也具有较高的耐药发生率和复杂性,这对后续的治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转化疗法旨在通过技术和肿瘤学两个方面的定义将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转化为可切除的肝细胞癌,以便手术切除。根据《肝细胞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技术上不可切除是指难以实现R0切除术,而肿瘤学上不可切除是指手术治疗效果与其他非手术治疗相比较差。单个结节小于5厘米的CNLC期Ia,单个结节大于5厘米或两至三个结节小于3厘米的CNLC期Ib和两至三个结节大于3厘米的CNLC期IIa肝细胞癌,以及四个或更多结节的CNLC期IIb和血管浸润肿瘤的CNLC期IIIa肝细胞癌都是潜在的可切除肝细胞癌。因此,需要采用更积极的转化策略,如高强度和多模式治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肿瘤缩小和剩余肝脏的增加,从而实现根治性切除。应注意将适合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与不可切除的患者区分开来。在日本,Yoh等人提出了“临界可切除”的可切除性分类,考虑了技术困难、术后肝衰竭的风险和肿瘤学上的缺点。
子宫内膜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是紫杉醇联合卡铂。然而现阶段化疗联合其他类型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益处尚不清楚。近期,医学顶刊新英格兰杂志同时刊发了两项3期临床实验的主要结果,分别探究了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以及化疗联合Dostarlimab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本文将通过这两项试验带领大家展开对子宫内膜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具体讨论,并对未来的治疗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近日,clinicaltrials.gov网站登记了一项PD-1/VEGF双抗Ivonescimab(依沃西单抗,AK112)联合化疗头对头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K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研究(HARMON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