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已成为男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五大常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为141万例,死亡人数约38万。具体到我国,新发病例超11万人,死亡人数超5万人,前列腺癌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尽管过去几年肿瘤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以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但癌症仍然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全球健康挑战,仍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靶点和治疗方法。
12月1日,CDE官网显示,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法米替尼+SHR1802联合疗法获批临床,用于晚期实体瘤。
12月1日,东曜药业宣布,其自主研发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TAB008(商品名:朴欣汀,拟用英文Pusintin)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者复发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这是是东曜药业首个获批上市的抗体药。
ALK融合能够得名“钻石突变”,一方面是因为突变频率较低,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仅占约5%;另一方面就是治疗价值很高,携带ALK融合的晚期NSCLC患者,一线使用阿来替尼等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靶向药,有望实现长期生存。
免疫治疗药物并不直接杀伤癌细胞,其作用对象是免疫细胞,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来激发或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动员免疫细胞进行抗癌。在此过程中也有可能调动不针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而攻击正常细胞,就会对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影响,引发免疫相关性炎症。免疫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原理就是如此,由于"敌我不分" ,免疫细胞把部分正常肝细胞也消灭了。
大约15%的白种人和近50%的亚洲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E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可改善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目前已获批1代、2代及3代EGFR靶向药物对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EGFR 20ins)疗效有限。几项临床前数据提示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对 EGFR 20ins的NSCLC具有潜在疗效,然而,尚未在前瞻性临床试验中得到很好的评估。近日,lung cancer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 I/II 期研究,以评估奥希替尼对EGFR20ins 阳性 NSCLC 的疗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多种类型的癌症治疗,并已证实对肝细胞癌(HCC)有效。IMbrave150试验表明,与索拉非尼相比,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在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HCC中取得了显著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根据这项临床研究的结果,晚期HCC的一线全身治疗已转向“T+A”方案。
今日,Turnstone Biologics宣布与Moffitt癌症中心达成多年战略研究合作,共同进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的研究。这一合作将聚焦于使用Turnstone的新一代TIL制造策略,开发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类型的创新候选疗法,以及支持该公司主打TIL项目TIDAL-01的IND申请。
近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启动FCN-159片的II期临床研究,用于治疗I型神经纤维瘤。
说到肿瘤临床研究,就不得不说临床试验终点(End Point),比如大家熟知的OS、PFS、ORR还有DFS、TTP、TTF……不同的终点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常用的临床试验终点都有什么区别,以及优缺点。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调节T细胞的活性,让它们重新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最终实现消灭癌细胞的目的。尽管有一些患者能从这一免疫疗法中受益,但还是有许多人容易出现药物抗性,甚至是完全对药物没有反应。
11月29日,先声药业宣布,其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递交的骨髓保护创新药注射用曲拉西利(trilaciclib)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得受理。这是先声药业以高达1.7亿美元从G1 Therapeutics引进的一款CDK 4/6抑制剂,从引进到递交NDA用时15个月。
在我国,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新发病例仍呈现上升趋势。EGFR-TKI和免疫疗法的发现和应用被认为是肺癌治疗史的里程碑式事件,不仅改变了肺癌临床治疗格局,更标志着肺癌治疗步入新的时代。
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源于散播性的肿瘤细胞(DTCs,disseminated tumor cells)将“种子”播撒到了次级器官中,这些DTCs在引发有症状的明显转移之前能在体内保持休眠状态数年或几十年。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题为“An NR2F1-specific agonist suppresses metastasis by inducing cancer cell dormanc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Icahn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治疗性手段或能通过促进癌细胞进入其无法增殖的休眠状态的方式来预防转移性肿瘤的生长。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有效预防多种类型癌症复发和转移扩散的新型疗法,包括乳腺癌和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等。
p53是一种能保护细胞免于DNA损伤的特殊蛋白,在利用CRISPR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其能被激活;而失活的p53突变是癌症中最丰富的遗传改变,携带突变p53的细胞往往拥有一定的生存优势,其最终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上题为“CRISPR/Cas9-induced DNA damage enriches for mutations in a p53-linked interactome: implications for CRISPR-based therapi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CRISPR、p53和其它癌基因之间的新型关联,这或许能在不影响“基因魔剪”有效性的情况下有效预防突变细胞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