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为“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女性健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知名乳腺癌专家徐兵河教授接受了媒体的专访,徐教授从乳腺癌的治疗现状、乳腺癌的基因检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创新疗法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乳腺癌的治疗与取得的新进展,他呼吁全社会高度关注晚期转移性乳腺癌,鼓励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不要放弃治疗。
肿瘤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1/3的肿瘤与日常饮食及营养有关,消化道肿瘤与饮食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合理营养,调整饮食习惯可以预防30-40%的肿瘤。
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疗法成为了癌症治疗的新希望。目前,已经有5款PD-1/PD-L1抑制剂获批。
肺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及首位的癌症死亡原因。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处于全球较高水平。肺癌的治疗一直是近些年的关注重点。我国肺腺癌患者中,大约有30%-40%存在EGFR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通过靶向治疗也能较好的控制疾病。
术后切除肿瘤后许多癌症患者或许就可以避免化疗所带来的不必要的副作用了,近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40多家医院进行了的一项试验中,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其开发新型血液检测技术来检测术后患者机体中是否还存留任何癌细胞,这些癌细胞或许是引发患者癌症复发的罪魁祸首。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同为国内外乙肝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两者长期治疗在达到替代终点(包括病毒学反应)方面具有相当的疗效。然而,随着药物应用经验的积累,有关两种药物长期治疗后是否具有等同的临床结局,特别是肝细胞癌(HCC)的进展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慕尼黑时间10月22日,周彩存教授在ESMO大会上报告了ALESIA的最新研究结果:阿来替尼(周彩存团队成果,一种用于治疗晚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或将成为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新标准。
塞内卡谷病毒听起来是你最不想捕捉的病毒,但它可能是下一个突破性的癌症治疗。现在,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 OIST )和奥塔戈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确切描述了病毒与肿瘤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为什么不去管健康组织。
10月24日,四大神刊之一的 BMJ,发表了一篇基于大型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引起学界哗然。
【2018.10.29/研发NEWS】盐野义再获喜讯针对多重耐药的抗生素公布2期积极进展;赛诺菲创新药法舒克在华获批用于儿童血液肿瘤患者的尿酸水平控制;新研究揭示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作用机制……
大约有30%-50%的亚洲NSCLC患者携带EGFR突变,目前1代EGFR靶向药对这类突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比传统含铂化疗的疗效更好,可以有效延长PFS(无进展生存期)。然而,大部分患者可在用药1-2年后发生耐药,主要原因为20外显子T790M的突变。针对耐药后T790M突变型患者的王牌药为奥希替尼(泰瑞莎,又名“9291”)。该药可以与797位点的半胱氨酸结合来发挥作,但9291使用后常出现的C797S突变能阻断该结合位点,导致9291失效。该突变所占比例在15-20%之间。
2015年8月20日,年近90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美国卡特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己被确诊为晚期黑色素瘤,且肿瘤已经转移到了脑部:脑内有4个2毫米大小的肿块!
2018年10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审中心(CDE)的官网显示CDE已正式受理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联合标准化疗(卡铂和紫杉醇或卡铂和白蛋白紫杉醇)一线治疗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上市申请。
我国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5位,2014年新发病例37.0万,死亡病例18.0万。由于普查计划尚未在全国普及,结直肠癌中Ⅳ期比例约为20%~25%,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失去根治机会,只能进行姑息性全身治疗。
2018年CSCO学术年会于2018年9月19日至9月23日在厦门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全力推进临床研究,谱写抗癌治疗新篇章”为主题,针对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各瘤种设立专场,传递各领域的新观念和新动态。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特设9月22日的食管癌专场,围绕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放疗和内科治疗展开了深入探讨,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对食管癌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演讲,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等讲者们带来了免疫新药治疗等食管癌药物治疗的精彩介绍,内容整理如下。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疗法)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许多化疗效果差或是复发的患者在接受CART疗法后都获得了十分可喜的治疗结果。但CART疗法的效果在实体瘤上则显得没有那么乐观,难道,这种疗法真的会止步于血液病领域吗?